也因此,大家对倪大红的印象也都是一个个的角色。他可以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嵩;可以是《北平无战事》中的谢培东;可能是《活着》里的龙二、新《三国》里的司马懿;当然也是《都挺好》中的苏大强。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对走红之前的倪大红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之前大红老师能特别好地藏在他所有角色的背后。我的经验是,除了业内特别熟悉演员这个群体的人,我要跟其他人提,大红老师很合适某个戏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是谁,哪个?’我得说出几个角色,他得想想,好像能想起来了,都是这么一个状态。” 但其实,因为低调的外表,倪大红比其他人成名更为艰难。 他自己也说,当年考中戏的时候,考了多次才被录取。 “因为我有点歪脖,还老是耸着肩,感觉不是那么挺拔,声音也不那么洪亮。做这行,当时家里不太看好。但是我确实很喜欢,家里也很支持。我要去考试,家里会给我拿上10元、15元。然后我去考学,结果当然就是一次次地被拒绝。” 1982年,倪大红准备最后一次挑战中戏。当时家里已经为他联系好了工作,“如果再考不上,我就回哈尔滨电缆厂当工人了”。 结果就在这一年,倪大红被选中。他后来回忆,觉得自己这可能是“按喜剧演员招进去的”,大概因为老师觉得需要这样的形象作为搭配。 进了中戏的倪大红想表现,又当班长,于是常给各宿舍的同学打开水。结果就真的被其他系的同学认作校工,“没把我当成一个学生”。 当时就“长得有点着急”的倪大红常演的角色也都是长辈。“起步就是父亲,然后是爷爷,要不就是比爷爷还老的这种,躺在床上说不出话来。” “面瘫”之外的表演 不过,这样的角色并未限制倪大红的演技。话剧《生死场》成了倪大红走红的关键一步。 1999年,在田沁鑫编导的话剧《生死场》中, 39岁的倪大红出演“二里半”,这是个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普通农民。 和苏大强类似,也是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甚至招人烦的角色。 倪大红梳理剧本后,在表演中去掉了夸张的动作和语气,“一个极度麻木的人,他的情绪不应该有那么多起伏”。 后来有文章这样形容倪大红饰演的二里半——一出场就揣手弓腰,走路拖沓,眼皮耷拉,慢得仿佛时间都在他身上静止了;但一张口,台词又透着张力和拧巴。 转年,倪大红凭借着“二里半”一举拿下梅花奖、文华奖两项大奖。 几年后,倪大红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出演严嵩,这又是一个经典形象。“出场时严嵩80多岁,我演他的时候47岁。” 倪大红曾回忆起饰演严嵩时的一个细节——“夜里严嵩进宫,80多岁的人去见皇上,会有一个圆凳,冬天圆凳下有一个火盆。这场戏,我去了没坐凳子,先弯着腰慢慢趴在那看有没有火盆。如果有,事儿就不大,如果火盆都没了,这事就大了。一看火盆没了,严嵩当时立马就跪下,把自己帽子摘下来放在椅子上。” 虽然倪大红的表演往往被网友称为“面瘫式表演”,但在“面瘫”之外,是这些丰富的肢体语言。 “我觉得好的肢体语言会配合你的表演。准确的肢体语言可以把你此时此地的规定情景、人物关系都带出来,信息量还特别大。”倪大红说。 “我喜欢舞台,我觉得舞台是圣殿” 在即将上演的话剧《安魂曲》中,倪大红扮演一个刻薄的棺材铺老工匠。不过在剧中,这个角色会因他妻子的去世而完成一个转变——从对妻子漠不关心到怀念妻子。 在此前对媒体开放的排练中,记者注意到,倪大红依旧是“面瘫式”的表演风格,人物情绪的转变更多通过表情和语气的细微变化展现。 倪大红说,排练这部剧的时候,他找到了上学时或是刚毕业时排话剧的感觉。 他形容那是一种“在排练场里面,为了不影响创作,你都不敢走动”的感觉。“但这种感觉现在很难见到了,而且随着手机这些东西对人的影响,演员有时候很难带入到那种环境中。” “雅伊尔导演来了以后首先宣布,手机一定要静音;第二,如果是两点开始排练,希望演员一点半就到。” 倪大红说,这样的规定让他找回了“很多我们不该失去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