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不过今年可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天文专家指出,今年的中秋月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圆”,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2007年。所以,想要看满月的朋友们还得耐心等到明天了。 每逢中秋,与亲朋好友一道,享受酷暑之后的凉风习习与皓月当空,共话当下与过往,已成了每个中国人潜意识里再自然不过的反应。这项习俗被有的人称为“月亮情结”。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月亮情有独钟。古人最初将中秋称为仲秋,早早就有在仲秋望日满月夜祭月的风俗;而在唐宋之后,中秋渐渐固定为一个团圆的节日。 中秋节,为什么被赋予了团圆的意味?同样一轮明月,为什么在西方就远没有东方“浪漫多情”?这关系古人的“移情”思维。天上月团圆,地上人团圆,于是月的“阴晴圆缺”,便关联了人的“悲观离合”。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在这天抬头望月,甚至中国文学史上每一页都写满了仰望月亮的目光。 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长大些我们学“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后来我们识得一点“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况味,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透过这些诗句,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古人那思乡、怀古的情思,那忧天下、论古今的情怀,便能代代传承下来。 如今我们抬头望月,倒又比古人多出些不一样的感受。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月宫里,并没有住着嫦娥、玉兔,也没有伐桂的吴刚。我们还知道,就在那浩渺的天际中,“嫦娥”曾落月,“玉兔号月球车”曾行进在被命名为“广寒宫”的地方,它延伸了人类的视觉,对月球进行了长时间的深情凝望……科技延续了神话,为中国人的“月亮情结”添上了新的时代色彩。这里头,有我们厚重的文化积淀,同时也见证着当代中国人在探月、航天技术上的突破。 当科技与人文连接,碰撞出的火花别样精彩。此前,有科学家从物理学层面解释“月亮情结”。他说,人体就是由很多个传感器组成的,眼球是光学传感器,耳朵是声学传感器,舌头和鼻子是化学传感器,皮肤和四肢是机械传感器。而这些所有的传感器中,光学传感是最容易带来情绪和感觉的。月亮这种“光感”,柔和不刺眼,它之于赏月者,便如同烛光晚餐之于恋人。 寄于明月之上的文化意蕴与科学技术,虽然维度不同,但都是美好情思的寄托,都足以点亮生活。还记得,在探月工程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这有什么用;也有人问,古诗词究竟有什么用。诸如此类看似无用者有什么用处?功利点儿说,很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需要最为认真地对待,因为它的名字叫战略布局。缥缈点儿说,偏偏全赖这些巧妙情思,我们的月亮才会可爱起来,我们的中秋时节,才会更有意思、更丰盈呢。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北京日报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