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阿兰带着记者去牛栏坑。天心村边上就是武夷山景区的入口,进入景区车行十多分钟后就到了一处山坡下,再步行两三分钟就进入一条沟谷。 这里就是被茶商视为岩茶圣地的“牛肉”原产地——牛栏坑,它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沟谷。 一进牛栏坑,四处遍布的茶企广告牌立即映入眼帘,这些牌子上写的大多是某企业“牛栏坑基地”之类的字眼。 记者询问阿兰,挂牌子的企业是否真的是她村里的,茶农阿兰回答说有的是有的不是,有的企业她都不知道。 在牛栏坑,有的是几分地上插一块茶叶基地牌子,有的茶园只有两三分地大却同时插着两三个不同企业的牌子。 阿兰作为天心村的村民,对于牛栏坑这些广告牌上的绝大多数茶叶企业名字感到陌生,但她对这些牌子背后的秘密却了如指掌。因为她家的茶园里也曾插过别人企业的牌子,不过已经被她拔掉了。 阿兰说,插牌子的这些企业并非真的在牛栏坑拥有茶园,而是外地企业与天心村的茶农达成了合作协议,给钱就让插牌子。 茶农阿兰:“企业肯定要找一户人挂的。” 进了牛栏坑约一百多米后就是阿兰家的茶园,她家茶园里果然没有插一块牌子。阿兰说,原来她这块地里有一家企业给五万元插牌子三年。由于这两年没有给钱,她家就把牌子拔掉了。在牛栏坑,好几户茶农也拔掉了企业插的牌子。 天心村某茶场采茶工:“挂牌子的那些是骗人的,没挂牌子的才是真正的‘牛肉’,它只挂牌子不收茶叶”。 经记者测量,整个牛栏坑大约有1.5公里,最宽处也就二三十米,最窄处只容一个人通过。这条坑谷到处散落着岩石,能种茶的地方不足一半,地上插着的各种企业的广告牌至少有六七十个。 据村民讲,最近几年,国内近百家茶叶企业竞相在牛栏坑圈地插牌子,宣示其在牛栏坑拥有茶叶基地。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镇天心村村支书:“现在有很多,有些人不一定买茶叶,他立一个牌子或者是租出去,做宣传就是做个噱头,我在牛栏坑有基地。” 茶叶企业在牛栏坑拥有茶叶基地,就意味着拥有最好的岩茶原料,而牛栏坑肉桂的品质是被专家认可的。 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评茶师 陈郁榕:牛栏坑这个地方,从地理条件来讲,属于幽谷坑涧的地貌类型,土壤风化得很好,而且四周都是岩壁还有树木,自然生态环境很好,具备了产出好品质茶叶的地貌特点。 然而,多数在牛栏坑插牌子的企业并没有在牛栏坑种茶,也很难收到牛栏坑的茶青来做茶,但是市场上却到处售卖着所谓正宗牛栏坑的肉桂。天心村村支书告诉315在行动记者,真正牛栏坑的种植面积也就三十多亩。 经过实地调查,315在行动的记者发现,武夷山核心茶区里的牛栏坑面积,最多也只有二十亩左右,年产肉桂岩茶最多也就一千多斤。那么,市场上家家都在售卖的牛栏坑肉桂岩茶,都是怎么来的? 一些茶商告诉记者,市场上很多所谓牛栏坑肉桂其实里面暗藏玄机,市面上几乎没有,很多都是马头岩肉桂,甚至于别的山场的茶替代的,大多都是以次充好。 那么,市场上是如何以次充好做出所谓牛栏坑肉桂的呢?这些茶商都不再细说。记者与阿青多次交往后,她终于说出了业内的一个秘密。 茶商阿青:“茶叶这个东西水很深的,如果想跟你长期合作的话,我肯定跟你说得很清楚,一些所谓的牛栏坑肉桂是拼在一起。” 与大红袍把不同茶叶拼在一起作为工艺不同,阿青所说的拼茶,并不是工艺上的要求,而是用便宜的茶拼起来,假冒牛栏坑肉桂茶卖高价。 为了让记者一目了然,阿青的丈夫当场演示了如何用其它低价茶叶,拼出高价“牛栏坑肉桂”的过程。 茶商阿青:“泡茶我们会调好几下,不是一下就能调出来的,所以,我们调得基本上,叶子很接近,香气厚度都很难分辨。” 阿青夫妇拼出了三千元一斤、六千元一斤两款“牛栏坑肉桂”,随后,让记者和她店里批发价一万元一斤牛栏坑肉桂做比较。 茶商阿青:“外观看不出来,我只能拼成气息相近的给你,但是,能有几个人喝得那么精准。” 尽管三款所谓牛栏坑肉桂的口味有差异,阿青称都可以当做牛栏坑肉桂来卖,可以卖一万、两万、五万三个价位,只要讲出不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