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

当前位置: > 国内要闻 >

抑郁症病房实录:病人上厕所护士紧随防自杀(2)

时间:2016-10-27 14:37来源:宁武新闻 作者:宁武新闻 点击:
“很 多抑郁症患者都是在最严重、最低谷的时候才会来医院就医,但如果在抑郁症初期就选择就诊,治疗效果会好很多。”在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看

  “很 多抑郁症患者都是在最严重、最低谷的时候才会来医院就医,但如果在抑郁症初期就选择就诊,治疗效果会好很多。”在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看来,不少抑郁症 患者在来精神科就诊前都曾陷入长年的痛苦中,“我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近80%的病人曾在综合医院和其他科室治疗过数次”。

  然而,已经前来住院就医的患者,对于治疗仍旧保留着怀疑和抗拒心理,这无疑给治愈设置了重重阻碍。

  “能好吗,医生。”吴迪入院刚满三天,但这句话她已经向医生问过不下六遍。

  查房时,她被检测到心率过快,医生让护士开了半粒减慢心率的药,吴迪把药攥在手里,迟疑着。

  “有人觉得我没病,不要吃药。有人觉得现在状态好了,就立马停药了。” 主管护师郭双,熟知有些病人有藏药的习惯,所以在吃药过后,会特地再检查一遍病人的口腔和手掌,吴迪自然没有逃过她的检查。

  “无抽”治疗人为制造一次癫痫

  今年是徐红第四次住院了,2014年住院痊愈过后,她回到了内蒙老家,然而丈夫长期在外出差,儿子也在外地上学,常年独身一人的徐红病情反复,9月10日,只身前来北京的她在地铁站与人发生冲突,最终被警察送至安定医院。

  在医生杨帆第一次问诊时,看似温和的徐红突然暴起打了杨帆一巴掌,随后赶到的护士也被她抓伤了胳膊。杨帆有些委屈,但她很快也释然了,“病人精神状态不稳定,各类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被送入住院病房后,徐红成为重点监护对象。

  她有时候不让同屋的病友进病房,甚至还大声呵斥,对前来打针喂药的护士也推搡过几次,医生在查房时,通常都会与她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在做过几次“无抽”治疗后,徐红状态稳定了不少。

  “无抽”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简称,是目前治疗重度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无抽”治疗一个疗程通常要做8至12次,赵茜介绍到,这种治疗是将两片金属电极固定在患者额头上,然后往静脉内注射麻醉剂和肌松剂。在通电后,相当于人为让患者出现一次癫痫发作,使精神疾病的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但其实电击治疗通电的时间只有几秒,很快。”

  治疗后患者通常对近期发生事件会有记忆力减退现象,但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内会基本恢复。

  赵茜表示,依靠基本的药物治疗,包括“无抽”、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内的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方式,患者被临床治愈的比例甚至可高达80%。

  国 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一山也告诉“北京时间”(ID:btime007),当来访者出现抑郁症状时,心理咨询师都会建议来访者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 患有抑郁症。“如果来访者被诊断为中度或重度抑郁症,那么心理咨询师主要起辅助作用,服药对于患者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入院三天不顾劝阻强行出院

  10月21日,星期五,下午1: 30-3: 30,是固定的探视日时间。

  一早,就有人搬了小板凳在走廊窗户旁,望着门诊楼前方的马路,以便随时捕捉前来探望的亲人。

  10点,是绘画班开课的时间,没有安排治疗的患者通常都会到饭堂里进行绘画或涂色。

  每天上午的绘画课程是医院为患者提供行为疗法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瑜伽、跳操、打球等活动,以带动病人的积极情绪。

  吴迪是辽宁的一名中学绘画课老师,在这一次的涂色绘画中,她将太阳涂成了紫色,将图画里雪人的防雪镜涂上了她最喜欢的荧光黄色,她觉得这样才足够亮眼。

  绘画课过后,食堂开餐了。玉米、黄瓜炒肉、虾仁炒胡萝卜,吴迪每样都点了一份,想着下午父母会过来探望,她的胃口大开。

  中午12点左右,抑郁症治疗中心外的楼梯旁,已经聚集了许多探视的家属。

  他们中间不少人从河南、陕西、辽宁、内蒙古等地赶过来,手中都拎着大大小小的物品袋,里面装着换洗衣物、水果、零食甚至家乡特产。

  “挺想娃的,不知道最近能不能出院”,一位从陕西赶过来的家属有些等不及,家住农村的他平时忙着照顾老人和上学的孩子,已经错过了两周的探视时间,“怕娃怨我呢”。

  探视时间一到,小小的饭堂挤满了前来探视的家属,这片小天地承载着相聚时刻的情感与泪水。

  吴迪的父母从辽宁赶来,没来得及吃口饭,下了火车便直奔病房。

  母亲将剥好的葡萄慢慢放进吴迪嘴里,她伸手摸了摸女儿的脸颊,“有些瘦了”。

  由于“兴奋室”新来患者不间歇的吵闹,吴迪向父母强烈提出要出院,拗不过女儿的他们,最终不顾医生的劝告,坚持为刚住院三天的吴迪办理了出院手续。

  “家属其实不用看的很频繁,反而会引起病人想家的情绪,精神科疾病是慢病,而且像吴迪这类就诊时间太短,没有痊愈就出院的,有可能过段时间还会被送回来。”主治医师赵茜对吴迪父母仓促出院的做法有些惋惜。

  医院探访日,患者与家属一周可见三次 图/北京时间 周瑶

  借助互助平台走出抑郁

  探视日时间结束,闫梅轻快地回病房收拾行李,今天是她与医生、亲人共同确认好的出院时间。

  同病房的王秀英抱着她的毛绒兔,在门后看着即将出院的闫梅羡慕不已,“她穿回自己的衣服真好看”。

  今年53岁的闫梅已经与抑郁症抗争了30年,最严重的时候她曾“无数次想过自杀”。孩子一岁的时候,闫梅与爱人离异,独自将孩子抚养长大,这也是她在受抑郁症折磨期间仅存的一丝希望。她没有对儿子袒露病情的状况,怕“会吓着他”。

  在安定医院住院的这一个月里,闫梅认识了不少“郁友”,这让她感觉不那么孤单了,甚至还了解到了有抑郁症互助组织的存在。

  不仅如此,除了郁友们自发组成的小型组织,如今,尚善基金会、阳光工程心理互助论坛、郁今香等公益组织都在致力于为“郁友”搭建一个互帮互助的平台。

  线上论坛、交流群,线下开展的分享会、跑步行、读书会等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给不少“郁友”提供了帮扶。

  “我 自己就是依靠这种团体治疗的形式一步步走出来的。” 阳光互助论坛的组织者长风从2003年开始负责阳光论坛,曾经历过十几年抑郁症的折磨,他通过帮助其他“郁友”的积极方式,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方 向,“那会我心里也痛苦,但想到其他人比我更痛苦,好像能激发我的一部分力量。”

  目前负责阳光论坛活动组织是李宏生和郑晓哲二人,他们是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患者,李宏生曾因幻听终日被困扰,郑晓哲也经历了数年躁狂与抑郁的交替折磨,如今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各类活动,将更多的“郁友”纳入这一互助组织当中。

  晚上9点,窗外华灯初上,十一区病房已经熄灯。

  这是一天的结束,也是希望的开端。

  后记 9000万抑郁倾向者就诊率不足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当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