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工匠精神铸就化隆拉面“真功夫”! 摄影:黄灵燕 青海新闻网讯 对于青海人来说,无数个早晨都是从一碗拉面开始。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汤清面白,翠绿的葱花漂在汤面上,再加上辣椒油鲜红的点缀,还没开口,早已食欲大开。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青海团审议时询问了青海拉面的由来、与兰州拉面的区别、经营拉面人员的情况等。听说现在青海有2.8万家拉面店,有18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拉面经营,不少人都由此成为了企业家,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表示肯定。 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拉面之乡— —地处偏远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只是一个贫穷而又落后的小县城,人多地少、靠天吃饭,超过六成的农户为贫困户,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而如今,经过30年的发展,化隆拉面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产业。1988年在厦门起步后,化隆人把拉面馆开到全国,目前已达1.5万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拉面经济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实现纯收入30亿元以上,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53%。 从顶着兰州拉面的名头走南闯北,到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打出化隆拉面的招牌,再到持续提档升级,让青海拉面走上一条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路子,30年来,这条道路,艰难曲折,而又荡气回肠。如今,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一批批面一代回到家乡,面二代开始在这场发展中崭露头角,他们“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走出山门天地宽 把毡房下给在沙滩上 铁锨把蹭手着浑身儿酸 手心里的血泡着全磨烂 哎半碗的清汤半碗的面 端起个饭碗着把星星看 — —青海花儿《沙娃泪》 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浅脑山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3% ,人均耕地不足两亩。 丰衣足食,是化隆人祖祖辈辈都想圆的梦。 1980年5月,和无数家徒四壁的山里人一样,巴燕镇庙尔沟村韩进录踏上了一条淘金的路。茫崖、花土沟……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小伙子终于看到了大山之外的天地,可这并不意味着幸福。没有机械,全靠手挖,有时候大雪封路,困在原地四五天,都吃不上一顿饭。 苦呦!可这个小伙不怕苦。三个月后,他拿着“挖”回来的2000多元踏进了家门,手上多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渐渐地,淘金成为化隆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行当,几乎所有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可回报往往与风险并存。 1989年春,牙什尕镇冶沙拉带人到无人区采金。 5 月底,楚玛尔河附近突降大雪,许多手扶拖拉机陷进泥坑。县志记载,此次化隆500多人被困。 “挖金子的苦太大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回忆起这段往事的韩进录连连摇头。 沙娃难当。有人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1984年初春,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下卧力尕村的韩录和妻子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开了化隆县第一家帐篷拉面馆,并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几年后,当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到沿海地区因为改革开放已经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时,韩录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一个开拉面馆的好时机。 1988年,这个敢想敢闯的年轻人凑了7000元,和家人来到厦门,在火车站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开起了化隆人在内地的第一家清真拉面馆。早上卖油饼、牛羊杂碎,白天经营牛肉拉面,当年纯收入达到了5万元。 当这个消息从厦门传回化隆山沟时,家乡沸腾了。谁都不敢相信,一碗面,居然能有这么大的收益。 亲帮亲、邻帮邻。很快,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多想要摆脱贫困的化隆人真正体会到,走出山门天地宽。 拉面产业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大道。 拉面大军下江南 走进了个火车站嘛格岗 你就东张西望嘛格岗 长长的个火车嘛岗格岗 你就寻不见车厢嘛格岗 进了这个车厢嘛格岗 你就找上个空地来躺上 我的阿哥你实话是孽障 — —青海花儿《面匠哥》 1998年的一天,家住群科镇团结二村的韩生林带着1.3万元走出了家门。当时,拉面馆对于他来说,还是个陌生的概念。 “没见过,更没吃过,放什么料我都不懂。”即便如此,一心想改变命运的他还是选择走出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