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因为“宅经济”往往涉及各种APP,其安装使用时的授权常常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例如,一些APP要求允许访问手机照片、文件、通讯录,开启录音等。使用者在为自己的隐私受侵犯提心吊胆时,又很难判定这些APP是否侵权,不知应如何维权。 “宅经济”需要完善管理机制 广东广和(长春)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雨琦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同时,消保法第24条规定,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王雨琦告诉记者,线下线上都没有法外之地,经营者应该充分认识自身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风险,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相关要求。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应按照法律规定予以解决。 “‘宅经济’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的。”钟萍说,“但是,不管是什么平台,规范管理和发展的速度应该是同步的,而不应是在出现问题后才去找解决方法,质量永远是消费者在商品交易中最看重的因素。如果商家无法保障质量和完善售后,只能被淘汰。” 钟萍提示,消费者在“云消费”时,一定要仔细分辨经营者和商品的信息,明晰商品服务保障内容,并保留好相关证据。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投诉,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只有及时纠正问题,创造安全的消费环境,才能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大胆消费,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对此,不管是平台,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有责任不断完善管理、监督和纠纷解决机制,督促商家诚信守法经营。”钟萍说。同时,她提示在“宅经济”中遇挫的消费者不要因噎废食,要有消费信心,这种消费模式的发展才会越来越规范。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宅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保障水平,需要相关监管部门用“云思维”予以对接,如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各种手段,严查人气造假、诱导交易、商品信息夸大其词、销售“三无产品”等问题,真正打通影响消费体验的梗阻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