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内蒙古篇】2016:良好开局让北疆风景线熠熠生辉
时间:2017-01-05 00:54 来源:宁武新闻 作者:宁武新闻 点击:次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帆) 2016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一瞬,却注定被内蒙古人铭记。 在这个熔铸着艰辛与汗水的时段里,经过市场需求约束趋紧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内蒙古以决胜“十三五”的勇气,推动经济之舟破浪前行,续写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进行曲,揭开了“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区经济恢宏开篇的崭新一页! 在这段蕴含着奋斗与荣光的岁月里,经过适应新常态等一系列蝶变阵痛,内蒙古以稳中求进的智慧,取得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骄人成就,成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中最引人入胜的内容。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成的稳增长,是决定内蒙古经济发展前途的一次重要“蝶变” 一段辉煌的铸就,蕴含多少艰辛探索? 一场由传统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明显、发展短板凸显、杠杆率较高和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催生的供求结构失衡,成为内蒙古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必须疗治的“硬伤”。 靠什么“疗伤”?靠什么稳增长?靠什么续写经济发展的辉煌与荣光?内蒙古必须作出抉择。 “采取更加务实、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举措,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盯项目落地建设,全力以赴稳增长。”——进入2016年秋,经过走访调研,自治区党委的共识进一步升华。 共识凝聚力量,改革见证发展。 这种发展,是内蒙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交出的满意答卷: 前三季度,内蒙古分别去除钢铁和煤炭过剩产能291万吨、330万吨,提前完成全年任务,为全区传统低端产业迈向中高端腾出了空间; 前11个月,通过去库存,全区住房待售面积比去年同期下降12%以上,为我区盘活房地产存量资金和推动相关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留出了空间; 截至11月末,通过去杠杆,全区企业负债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出现降势,而支持传统产业升级的贷款余额却超过万亿元,为传统产业在延伸产业链中走出困境创造了资本条件。 答卷改写命运,选择推动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传统产业在多元化发展中重获新生留下回旋余地——以传统优势产业、传统行业升级改造为主的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成为2016年内蒙古经济发展亮点: 佳洋牛肉食品加工一体化项目、金草原牛羊肉屠宰深加工项目、润海源8000万只肉鸡产业化项目在我区的开工建设,正大集团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综合示范项目在我区的建成投产,再次开启我区畜牧业升级发展的大幕; 我区首条高铁项目——张呼高铁项目的全线开工,蒙东首条高铁项目——通辽至新民北客专控制性工程的启动,呼和浩特地铁、包头地铁项目的陆续开工,真正开启了内蒙古交通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大幕,“高铁时代”“地铁时代”的触手可及,将为内蒙古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鄂尔多斯首个煤制烯烃项目——中煤蒙大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国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中天合创14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在我区的建成投产,真正开启了内蒙古煤炭产业链多级延伸、多元发展的大幕,“一煤独大”的内蒙古产业结构史,正在被重新改写; 我区钢铁企业“轨中之王”——槽型钢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批量使用,使内蒙古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钢轨生产基地,钢轨、型钢在品种规格上的全覆盖,正在推动内蒙古传统冶金工业由低端化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型; 包头至曹妃甸水铁联运无水港大通道在内蒙古的建成投运,使我区发往沿海的货源,不出包头就能完成订舱、签单、换单、存放、提货等“一站式”通关,传统意义上以“货畅其流”而闻名的物流业,正在内蒙古被重新定义。 前11个月,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为主的全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新开工总规模突破5500亿元,同比增长25.3%;全区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1.9%。 传统产业,为什么要转型升级? “市场需求缩水引发的‘传染病’,使传统行业不少企业纷纷倒下,作为产业单一化、低端化特征明显的欠发达地区,内蒙古的传统低端产业也面临失去免疫力的危险。” 专家之言并非危言耸听。 进入2016年以来,后金融危机时代风波引发的全球再工业化浪潮加速了市场需求缩水,在这场冠名“经济下行”的危机中,我区煤炭、钢铁等传统低端产业受到最为严重的冲击。 面对重重危局,怎么办? “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一定意义上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抓手’。”——在2016年全区秋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动员大会上,自治区党委坚持稳增长的动员令放眼长远发展。 事实证明,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特别是传统产业重大转型投资项目建设,夯实了传统动能,为2016年内蒙古经济稳增长埋下了希望之种。 “在新兴产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正在转型发展的全区传统产业,依然是内蒙古经济之舟平稳运行的压舱石。” 区内经济界人士的上述预判,决非戏言。 受益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我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7.2%、7.1%、7.1%,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年经济增长稳定在中高速水平已无悬念。 权威人士就此提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成的稳增长,是决定内蒙古经济发展前途的一次重要“蝶变”。 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内蒙古在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收获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累累硕果 发展,永远没有休止符。 2016年,内蒙古经济之舟在并非风平浪静的航道勇往直前,成就无愧历史;2016年,内蒙古经济之舟在结构调整的深水区攻坚克难,寻求发展新突破。 这种突破,源自自治区党委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果敢决策: “一往无前地推进改革,以改革的‘一马当先’引领各项工作的‘万马奔腾’。” “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 “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构筑信息时代区域竞争新优势,打造新引擎……” 决策标定方向,方向昭示前景。 一系列适应新常态的果敢决策,为2016年我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注入源源不断动力,内蒙古新兴产业发展百舸争流: 全区大数据中心70万台服务器的正式投运,国家三大电信运营商和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大佬”的集群化入驻,大数据在全区各地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正式启动,真正翻开我区以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新篇章; 青杉新能源客车一期项目在我区的建成投产,呼和浩特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项目的开工,东风沃特玛万辆轻卡新能源汽车项目在我区的落户,正在开启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年创千亿元产值的大门,内蒙古揭开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引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