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简介 陈布雷为什么自杀?_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移动版

> 新闻快讯 >

陈布雷简介 陈布雷为什么自杀?

陈布雷(1890-1948年),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生于浙江省慈溪县,原是蒋介石身边的得力秘书。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

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挥师北伐后,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自己驱使。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是理想人选。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力子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

抗战时期,是陈布雷人生的一个高峰。1937年7月初,蒋介石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200多人召开“谈话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他说:“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一句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抗战时期,陈布雷还有许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赞誉,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陈布雷简介 陈布雷为什么自杀?

陈布雷人生经历

1890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府慈溪县。

1907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1911年以第四名毕业。之后受聘于上海《天铎报》,用笔名“布雷”撰稿。曾以《谈鄂》为总题撰写10篇评论,支持辛亥革命,在报界渐露头角。

1912年回宁波任教,兼任《四明日报》撰述,同时为沪杭各报撰稿。同年3月加入同盟会。

1921年上海《商报》创刊,任编辑主任,所撰抨击军阀、支持革命军北伐的政论享誉一时,多为革命报刊所转载。

1927年与潘公展一起到南昌会见蒋介石,之后加入国民党。同年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1928年,辞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之职,赴上海任《时事周报》总主笔,兼办戊辰通讯社。并与戴季陶等创办《新生命月刊》,支持当局的内外政策。

1929年8月至1934年4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其间,1930年曾赴南京任国民党教育部次长)。

1934年5月任国民党军委会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

1936年至1945年,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成为蒋介石高级幕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