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这是习近平的最新思考(2)
时间:2017-01-05 11:54 来源:宁武新闻 作者:宁武新闻 点击:次
英国学者伊格尔顿说过一句令岛叔印象深刻的话:“连一行马克思都没有读过的人都敢嘲笑马克思。”如果能真正翻开马克思的著作,看一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的不同流派和延展,你就会发现,西方现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如萨特、福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无不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开卷有益,要不,你也去找来看看?岛叔可以保证,马克思这个大胡子,跟你想象的绝对不一样。 6.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育人过程 “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岛评:四书中的《大学》,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德行”的追求,中国古人孜孜不倦、景行行止。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身”。 在今天,当我们谈到“德育”的时候,就是在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24个字,并不是一套抽象的符号,而是有指向的,并且是有土壤的。比如“爱国”,怎样才是爱国?这首先就需要对传统历史、革命史、党史有正确的、扎实的认识。这恰恰也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短板。 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从了解中国开始。 7.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 “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教师要精心从教、学生要精心学习,通过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人、治心养性。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过程也是学生锤炼心志的过程,学生的不少品行要在学习中形成。好校风、好学风来自师生共同努力,而其基础在于学校办学方向和治理水平。” 岛评:《论语·颜渊》有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被提炼为“风行草偃”的短语,指的就是道德、文教、良好的风气对人的影响,就好像风吹过来,草顺势倒下一样。 我们大约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如果班里的小伙伴们比着学习、抢着值日劳动,大家的劲头都会更足。人都不是孤立的,好的风气就是在营造“人和”的氛围,可以春风化雨地教化、熏陶彼此。 家有家风,学校也有校风、学风。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大的“实事求是”,武大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无不是这样的校风的体现,也是不同大学的底蕴、特质所在。 说说看,你们学校的校训、校风,给了你怎样的影响和体验? 8.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今天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亲自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乃人生之大幸。当代学生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岛评: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一致或共鸣,是一件幸运的事。现在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千千万万青年将全程参与。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今天的青年一代,要做些什么?在侠客岛看来,就是创造出更先进的科技成果、更棒的文化产品、更丰富优质的物质产品,以及共同建设一个公平、公正、法治、友好的社会环境。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在这个宏阔的历史进程中,“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们有关”。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但理想将永远不朽。 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解疑释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 岛评:大学时期是不断吸收各个学派、各种思想养分的成长期,也是形成、选择自己价值取向的关键期。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各种社会议题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表达欲望。感情、求职、学业、社会热点……大学生们这些在“过来人”看来可能幼稚、粗浅的问题,却恰恰是“领路人”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正如习近平在北大讲的那样,“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10.实践育人 “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岛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中和在旅行中、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体悟是完全不同的,也是缺一不可的。中国古代有“壮游”的传统,司马迁、杜甫、李白、徐霞客等人,都曾在名山大川的游历中开阔视野、留下名篇。在学校的时光最为自由美好,但不要让自己满足于书斋所见。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脚踏实地去经历没经历过的事,会发现生命其实有更多可能。 毕竟,“身体或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11.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