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醉心花》将演出 两岸戏曲人携手推动昆曲国际化_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移动版

> 新闻快讯 >

昆曲《醉心花》将演出 两岸戏曲人携手推动昆曲国际化

新华社上海1月6日电(记者孙丽萍)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化身昆曲舞台上亦正亦邪的“巾生”,“朱丽叶”则变成敢爱敢恨的“闺门旦”——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的新版昆曲《醉心花》即将登陆上海大剧院演出。这部被誉为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新之作,见证了两岸戏曲人齐心协力推动古老昆曲焕发青春、走向世界的努力。

将莎士比亚最著名的爱情故事搬上昆曲舞台,这是台湾制作人林恺的创意。他迅速召集了两位创作人:一个是台湾鬼才导演李小平,一个是获得中国编剧最高奖——曹禺奖的80后天才编剧罗周。

李小平和罗周每一次灵感碰撞都令人期待。此前,他们为“昆曲王子”张军度身定制的原创昆曲《春江花月夜》,将唐代诗人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长诗转换为舞台上浩浩渺渺穿越时空、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在上海连演不衰,创下票房纪录。

随后,两人又为张军打造了昆曲《我,哈姆莱特》。该剧在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大放光彩,又受伦敦南岸艺术中心邀请回到莎翁故乡演出,惊艳了英国观众。

尽管以才华著称,罗周在拿到这一创作委约时也有些忐忑。一番苦思冥想后,罗周终于理清了创作思绪:并非以昆曲复制莎士比亚,而是以罗密欧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为一个母题,然后用中国的戏曲去表达全人类共通的对爱情的理解。

于是,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昆曲《醉心花》,仍是较为传统的四折戏,填词作曲依照传统昆曲格律,唱词、念白皆古朴规范,将莎翁爱情经典融入传统昆曲语境之中,毫无非土非洋、不中不西的违和感。

此番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醉心花》,经过为期两个月闭门打磨,更加严谨。导演李小平认为,“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好、更远。《醉心花》的创新不是‘莽撞’的,是在严格遵循曲牌格式基础上进行的适度创新创造,在实践中张扬昆曲程式之美。”

罗周告诉记者,《醉心花》没有引用一句莎士比亚的台词。在这部昆曲中,少年姬灿与少女嬴令的爱情,有着与罗密欧朱丽叶相似的命运,但一切情感和语言表达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缠绕而生。例如,嬴令不是一个怀春的西方少女,反而有些与“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相似,有着敢爱敢恨的刚烈与决绝。

“我们无需努力证明昆曲也可以演绎莎士比亚,那样反而是对昆曲价值的弱化。”罗周说,与其说这部昆曲是对莎士比亚名著的模仿,不如说是中国当代戏曲人以爱情为主题、自信地与莎翁进行跨时空对话。实际上,东西方对话的价值不在相似,而在差异。她希望用东方的方式、昆曲的方式、中国人理解爱的方式,去演绎一对中国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去捕捉悲剧中绽放的生命光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