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评学生沉迷玩手机:父母带头作用是首因(2)
时间:2018-01-12 07:54 来源:偶酷网新闻 作者:偶酷网新闻 点击:次
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手机正好是一种能快速和别人达成互动的介质。甚至有孩子在被网友骗了几千元后,也不放弃交网友,他对张丽珊说:“张老师,我在现实中没有朋友,我在班里就是空气,所有朋友都在网上,如果你把我的手机拿走了,我就和这个世界脱节了。” “各种围追堵截把孩子推到了手机上,这时候你把手机残忍地拿走,就特别不合理。” 张丽珊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让孩子和手机保持优雅的距离,重任在家长身上。 首先,家长要先放下手机。“很多孩子跟我投诉,妈妈天天逛淘宝,爸爸天天刷新闻,为什么你俩玩手机,我就要写作业。所以,你自己要和手机保持距离”。 其次,家长要成为可以和孩子聊天的有趣的人。鲜活的人与人的互动,才能让孩子放下手机,在有品质的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多样和有趣。 再次,创造更多孩子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家长带着孩子接触更多的娱乐活动,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结识更多的同龄人,建立起真实有效的人际关系。 最后,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可以通过生涯规划帮助孩子明白成长的方向。“有的孩子没有目标,浑浑噩噩,生涯规划可以让他树立持续的学习动机。当孩子渴望学习的时候,家长就能和他进行有效约定,比如,写作业和睡觉的时候,就把手机放到客厅,当然家长也要承诺不偷看”。 手机承载孩子身份认同的需求,成为过激言行的触点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关于“学生手机成瘾”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母亲没收手机,女儿气急欲跳楼”“学生考试玩手机与老师起冲突,受伤住院两个月”“淮南小学生偷家里万元现金买手机打游戏”……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究员朱虹认为,一些报道过于简单且带有倾向性,并没有完整呈现事件的全貌,容易贴标签,把事情类型化。如果看不到类型化事件背后不同的人和发展过程,就看不到差异,就很难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朱虹表示,影响学生成绩的状况有很多,没有案例证明手机是重大或者唯一的影响因素。而之所以会聚焦到手机的使用,是因为我们容易看到外显行为,不容易看到背后是学生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出了问题。 在朱虹接待的咨询中,和手机相关的有亲子矛盾——家长不给买,孩子一定要,亲子斗争频繁;同伴矛盾——学生在朋友圈和群里发一些互相诋毁嘲讽的话,干扰正常交往;师生矛盾——学生的专心程度与老师的预期不匹配,老师质疑学生的手机使用。 总之,手机看上去就是一个错误的存在。但朱虹提醒人们注意,手机承载着什么,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模样:在父母眼中,自己的手机是必需品,孩子的手机是祸害;在孩子眼中,手机是独立自由的标志,是连接自己与世界的一座桥;而对老师来说,他看到的不是手机该不该存在,而是学生有没有规矩。 “对手机和对对方的期待不同,双方各执一词,引发矛盾冲突。”朱虹说,“但这些都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不容回避,把这些因素变成孩子成长的条件,是教育应有的姿态。所有人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要知道我们谈论的不是手机有多糟糕,而是目前状况有那么一点不良,需要调整。” 手机之所以成为过激言行的触点,是因为对孩子来说,手机是特别多东西的载体——青春期的浓烈情感、对社会交往的强烈需求、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能不能融入集体……“有时候孩子甚至会觉得,手机就是他,他就是手机。如果你夺了他的手机,就夺去了他的身份、夺去了他的人际关系、夺去了他为数不多能自由支配的物品,他当然要跟你拼命。” 针对学生轻生现象的存在,朱虹建议,学校的生命教育需要丰富内涵、拓展形式,既要有树立三观的教育,又要跟上时代,不要回避话题。 “生命教育是系统的、连续的。对小学生,有‘该做什么’的正面引导;对初中生,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让他慢慢尝试,培养价值感;对高中生,就要和他一起正视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孩子找到更多情感和身份认同的载体,才是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朱虹说,“孩子的世界没有我们以为得简单,也没有我们想象得复杂,特别需要倾听和观察。每个孩子都会慢慢成长为立体、丰富、独立的人,这是一个慢慢摆脱依附的过程。他们曾经觉得一双好鞋、一部好手机就是自己,长大后就会发现,不需要这些外物,就是一个很好的自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责任编辑:桂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