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心中的羌塘无人区:眼睛上天堂 身体下地狱(2)_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移动版

> 国内要闻 >

驴友心中的羌塘无人区:眼睛上天堂 身体下地狱(2)

▲李巍和他的爱车在沙漠里。受访者供图

▲李巍和他的爱车在沙漠里。受访者供图

  我参与过一次搜救。2014年10月,一个驴友冬骑穿越藏北北线,大半年过去了无音讯。在搜救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他的随身物品,甚至包括钥匙扣、拉锁这类小物件儿,可就是找不到人。我猜测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在冰湖上砸冰面取水时掉下去了;二是他体力透支时被狗熊、狼或者是秃鹫给拖走了。

  还有一个驴友,2015年在可可西里失踪了,也是非法穿越。最后救援队找到了他的自行车,在太阳湖的西北角,车头立着,车尾冻在冰里。

  这次刘银川失踪,我估计他生还的几率不会很高,毕竟他所携带的随身装备就不适宜穿越羌塘——那儿已经零下50摄氏度了,他却只带了一个能抗零下20摄氏度的睡袋。

  这么多年来,经历了多次极限越野,我的想法变得通透了许多,面对事情更加懂得顺势而为。进入无人区,到人迹罕至之地,虽然可以看到极致的风景,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城市,回到现实中来。

  以前我们常说人定胜天,可我觉得,大自然是无法被征服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我们还是要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口述者:扎西多杰,41岁,藏族,现居北京,中国首批登山爱好者之一。

  雪山上的意外

  我第一次登雪山就遭遇了一场意外。那是1998年,中国民间登山运动刚刚起步,我们几个爱好者相约去登藏区七大神山之一——四川阿坝州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两个经验比较丰富的队员负责登顶,而我当时登雪山经验有限,负责后援工作,在海拔4000多米的大本营给登顶队员准备补给。

  按照计划,两位登顶队员应该在出发后的第二天下午返回大本营,可是过了计划时间几个小时,两人还不见身影。我们便上去搜救,先找到了其中一人,当时他眼睛一直在流泪,已经出现了暂时性的雪盲症状。我们把他架回大本营,又返回去找另外一人。

  一天的寻找无果,我们冻得受不了,补给也快用完了,就在我们即将放弃,准备第二天再来的时候,呼唤声终于有了回应。另外一人躺在一个叫乌龟背的地方,几近虚脱,裤子撕破,脸上也有蹭伤。

▲2007年元旦,扎西多杰和妻子穿越大五台。受访者供图

▲2007年元旦,扎西多杰和妻子穿越大五台。受访者供图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两人在登山过程中理念出现了分歧。雪山的天气瞬息万变,登山必须遵循严格的纪律。我们一般会设定,在某个时间点必须达到某个高度,如果到了时间达不到,哪怕山顶已经近在咫尺,也必须下撤。因为过了这个时间点,气温可能会迅速下降,带来的风险不可控,比如暴风雪、急速降温等,外加雪山上潜伏着的或明或暗的冰裂缝、随时可能会坍塌的雪檐,不仅业余登山者很难应对,即使专业的登山家也会有风险。

  而在这次登山过程中,二人未能在预定时间抵达预定高度,一人坚持继续登顶,结果天气转差,他意外滑坠受伤。他无法独力返回大本营,就挖了条雪沟,在雪里住了一夜。另一个人选择下撤,虽然没有受伤,但由于在雪里时间太久,出现了短暂性的雪盲。

  同伴间的鼓励都是跨越生命的

  两年后的暑期,我们一行三人再赴雪宝顶。

  为什么我还要去?因为我还没能征服它。雪宝顶太美了,它像高原上一座高耸入云的金字塔,一侧是湛蓝的高原海子,另一侧是雪水融成的潺潺溪流,山下大片的绿色牧场,一望无际的绿野上漫开着花儿,五颜六色。

  在不间断的雨雪中捱了两天后,我们终于盼到了晴天。在藏族向导的带领下,我们穿越碎石坡,翻过骆驼背(雪宝顶上的一条深沟),当晚就到达海拔5000米以上的一处休息点。

  第二天登顶过程十分顺利,我们还意外发现了以前日本登山队留下的路绳,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按预定时间,我们在下午2点前抵达峰顶。峰顶面积很小,只容两人站立,向下俯瞰,就像站在皇冠最高处的明珠上,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我们下撤时天气变化,雾气泛上来,我们恍若在云中漫步,都有些慌乱,好在同伴之间互相鼓励,沿着来时的脚印和路绳,我们又磕磕绊绊返回大本营。第二天,我们刚回到村庄就发现,雪山又下雪了。藏族向导说,我们和雪山有缘,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留出来的时间。

  值得一说的是,在登山过程中,同伴之间的关怀,一句话,一双手,给予彼此的鼓励都是跨越生命的,尤其在面临危险时,这份关怀让你心中觉得多了依靠,很多一起登山的人后来都会成为好朋友。

  2000年这次重登雪宝顶,我和同行的女孩儿一直在互相支持,下山时她体力不支,我怕她摔倒,一路拉着她,到了平地我们也没有觉得要放手。

  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

▲2000年7月31日13:00左右,扎西多杰和妻子宋雪梅在四川阿坝州雪宝顶(海拔5588米)顶峰留念。受访者供图

  ▲2000年7月31日13:00左右,扎西多杰和妻子宋雪梅在四川阿坝州雪宝顶(海拔5588米)顶峰留念。受访者供图

  登山让人上瘾,登了一座还想登下一座,登了6000米还想登7000米。但我也深知,登山是一项科学的运动,不能凭感性、凭冲动,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体力有充分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平时一二十公里都跑不下来的人,要去高海拔地区经历高原反应、负重登山、食宿不规律,显然是不科学的。其次,要对目的地有充分了解,包括登山路线、季节、气候、山体环境等,现在互联网很发达,驴友们的资料应有尽有,出发前要充分学习。第三,对于非专业登山者来说,寻找专业的服务公司非常重要。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何时候不要把自己的安全交到别人手上,即使你找了专业向导,也不意味着就没有危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