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锤杀5人将死者用水泥砌房间藏6年 被执行死刑(2)
时间:2018-01-20 14:45 来源:偶酷网新闻 作者:偶酷网新闻 点击:次
从时间点上看,阿兰的出现,几乎与何东升潜逃的时间无缝重合。2002年8月,在德州干酒店服务员的阿兰,与何东升相识,当时何东升自称叫“陈君”。2003年,与丈夫离婚的阿兰,与“陈君”在四川巴中登记结婚,当时,出手阔绰的“陈君”,在昆明、巴中花90万元买了三套房产,还陆续给了阿兰许多生活费。后来,阿兰还多次见过“陈君”的母亲和妹妹。但阿兰不知道的是,2005年,昆明的两套房子就被“陈君”偷偷卖了。2008年6月,联系不上“陈君”,阿兰找到了济南,见到了真正的陈君,才知所谓丈夫的身份系伪造,她嫁的其实是何东升。而她见过的“陈君”的母亲与妹妹,也并非何东升的真正亲属。 让人啧啧称奇的更在于,阿兰的弟弟曾帮何东升伪造过另一个假身份——“马飞”。用这个身份,何东升背着阿兰,2004年在昆明经婚介所结识了女子晓梅,与其“结婚”,并在当地生育了一个女儿。 何东升“第三任妻子”晓梅证言,“马飞自称在济南做保健品生意,经常出差数月,回来在家住几天再出去。当时我父母出了房子首付,他说还贷,但还了两万他就还不起了,就由我父母还贷了。” 让他落网的“抢劫案”并未被定罪 提到何东升的最终落网,离不开 一起发生在昆明的“抢劫案”。也正是因为该案的发生,让何东升的DNA数据与之前济南警方采集的何东升亲属信息比对成功,终于让这名公安部A级通缉犯落网。 按照检方的指控,2009年2月的一天,何东升与“小韩”等6人,以介绍工程为由将男子唐某骗至昆明一家具城内,向唐某强行索要5万元。唐某拿不出钱,只好找到另一朋友,将5万元钱汇入何东升的银行卡内,6人才将唐某放走。 但济南中院重审时认为,经查何东升与唐某确实有经济纠纷,审理后法院认为此案不构成抢劫罪。兜兜转转之间,何东升的最终归案不正应了那句老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个青年的“人生最后轨迹” 时隔22年,再让我们看看这5个青年人生命的最后轨迹—— 王某那天把女儿送回家,临走前他告诉父母,不回家吃饭了; 桑某离开了舅舅家,桌子上还有他吃剩的包子; 李某骑着自行车,把服务凭证送回单位,但打那以后,再没人见过他; 一早送丈夫出门上班,张某的妻子晚上接到单位来电,说张某没去单位; 于某接了个传呼,打过一个电话后就脸色发白、直冒冷汗。他跟同事说,孩子病了,便急匆匆走了……在那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人说,审判只是用法律事实,无限还原客观事实;而“何案”当年的更多细节真相,或许只有天知,地知,何(指何东升)知。 [记者探访] 藏尸楼:那个西屋窗户正对着高架 当旁听的稿子写完,似乎分内之事已毕。但奇怪的是,记者的脑子里却冒出一个古怪想法,想去寻觅那栋曾藏尸6年的居民楼。最初不知具体楼号,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从“高架上看得到6楼的西屋窗户”这点入手。 以高架路为坐标轴,记者按照坊间传说的地理位置及何东升的工作单位、亲属关系,在几十栋居民楼里寻找“可疑目标”。连续三天找下来,一排居民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感觉“目标楼”应该就在这排居民楼之内。在获知具体门牌号后,记者核对,此楼真的位于走访确定的“目标”区域内。但因当地楼号在事发后全部变更,在年长居民的指点下,记者几经周折,才找到了疑似当年藏尸的房间。 走进这栋老式居民楼,依稀是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风格,铁质的楼梯扶手,镂花的楼梯窗户,楼道内堆积着陈年杂物,有的住户门前,还有未清理的垃圾袋,整个楼道弥漫着一股说不清的怪异味道。越接近6楼,记者就越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心理压力。旁人尚且如此,那就不难理解为何藏匿尸体后的何东升,6年都不肯踏入这栋楼了。 转了一圈,临走时,记者绕到楼的另一侧——落日余晖中,那套房屋西屋窗户的位置,赫然正对着车流不息的高架路,似乎无声诉说着陈年旧事。 埋尸小院:院内衣架似乎长久未用 “何案”经本报披露后,不少人感叹,此案离奇曲折,可以写电影剧本了。殊不知,坊间消息透露,何东升作案手法系效仿港片,片子名叫《誓不低头》。片中一个桥段:有一家老小遭恶人杀害后,尸骸被藏于灶台之下。但影片与现实不同的是,剧本可以增删修改,人生却不可复制重来。 “记得那时还小,大院里来了两辆灵车,接走了他们的尸骨……”一位济南网友,在记者稿子下面留言。 当年的情形,如今已不可考。 2017年3月24日,暌违已久的雨,要下了。这天,记者终于找到了当年王某等5具尸骸重见天日的地方——市中区一家属院,与繁华街道也就一墙之隔。 这是个有些破败的小区,院子里随处可见老人们侍弄的花草,许多异乡人也租住在此。也许,知道案情的人早已淡忘此事,而不知情的人们依旧蒙在鼓中。登上高处,记者俯瞰涉事一楼那座房屋的情形,只见屋子阳台位置的窗户紧闭,模模糊糊中,衣架似乎长久未曾使用。小院内有座水泥砖石垒砌的平房,内里情形则无法看清。 再向一旁看去,大院里的老树又抽出嫩芽,依然见证着“一岁一枯荣”的更迭,不远处,则传来孩童嬉闹欢笑的声响。 清明将至,万物生长。 此情此景中,记者想起,有人曾说案件中死去的5名青年人,虽然他们身上都有或大或小的过错,但终归错不至死,其最后的归宿与亲人的哀恸,也着实令人叹息。 [记者手记] 每个以贪婪开头的故事 最后总会以惩罚作为收尾 “只要一想到,6年来黑夜里总有一双眼睛,死死盯着西屋的窗户——我就替当年那对夫妇感到不寒而栗。”曾接触过这个案件的编辑忍不住感慨道。 公诉人曾说,何东升藏尸的恶劣,某种程度上更甚于杀人,这让死者亲属在多年时间内,深陷于苦寻亲人的折磨中无法自拔。 但那些年,何东升每每盯着西屋的窗户时,心中会没有战栗?记者不信。不然,他怎么会在6年时间内,始终不肯踏入藏尸的居民楼半步呢。 心中有鬼,惊惧尤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