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这道期末考题 作家毕飞宇被天津中学生“围攻”
时间:2018-01-26 08:32 来源:偶酷网新闻 作者:偶酷网新闻 点击:次
原标题:因为一道期末考题,作家毕飞宇被天津中学生“围攻”!想起了去年高考被草鱼支配的恐惧 澎湃新闻记者 沈河西 这两天,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微博被一群天津中学生给“攻陷”了。毕飞宇微博下面清一色的评论是:毕飞宇老师,您的文章《大地》厚重感到底体现在哪里? 此事起因是最近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统考语文试卷的一道阅读题,选了毕飞宇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中《大地》那章片段。 让广大考生们倍感困惑的是,“此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这个问题到底要怎么答。于是,在考场上因为这道题一筹莫展的学生们就不约而同地跑到毕飞宇微博下面留言、发私信去了。 那么,毕飞宇本人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在接受天津《每日新报》采访时,毕飞宇坦言:“让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厚重感,可能是老师们的阅读感受,要知道,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感受能力与老师的差距是巨大的,用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这里头有失公平。就说我自己,我也是30岁之后才能阅读《红楼梦》的,不是我不认识《红楼梦》里的字,是生活阅历不够,理解不了。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红楼梦》的厚重感,我估计我说不出什么来。我的年纪到了,我自己厚重一些了,《红楼梦》才开始在我的眼里厚重起来的。厚重感不外乎两点,一,历史感,二,存在感,也就是哲学感。 这两点都需要时光,需要生活的历练与积累。我个人认为,面对中学生,我们更多地还是要从基础性的东西入手,比方说,字词、语法、修辞、篇章,不要小看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积累到一定的地步,它的好是自然而然的。 那么,一线语文教师会怎么评价“厚重感”这种问题?就此,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语文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在黄玉峰看来,这属于典型的大而无当的设问,指向不明确。“你到底要问什么?厚重这个词语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解释,没有人解释得清楚。(厚重)指的到底是很有历史感,内容丰富,对于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还是别的什么?你到底要我回答什么呢?所以学生无法知道要回答什么问题。这说明出题人不明确,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自己可能也不太清晰。” 网友评论 或者:厚重感来自于阅历,泡在作业里的人,哪来的厚重感? Chuest: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批改这种阅读题的时候,只要你言之有物,她觉得你有自己的理解,就算你对,并不会硬要你照着标准答案写。 依稀记忆:哭笑不得 泡泡 :厚重感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感觉,但就是不知道从哪方面答。 CoffeeTulip:想起了17年高考语文中那个道关于鱼眼睛的阅读题! 新闻回放 2017年,浙江卷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让许多考生一脸茫然,有人笑称“高中三年,竟然输给了一条草鱼”(文中的美味,指的是草鱼)。 这篇阅读理解所选取的文章,是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大体内容是一个家庭吃鱼的经历。该大题最后两道小题的问题设计,让许多考生苦不堪言,“理解《一种美味》”、“文章结尾赏析”,该文章末尾为“现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据考生们介绍,这两道题,“前一道6分,后一道5分,我估计我加起来都拿不了5分。” 于是,有考生在原作者巩高峰的微博留言,“那种诡异的光,究竟表达了什么。” 而原作者的回复让人哭笑不得↓ 对此,巩高峰忍不住吐槽,自己的文章被用在阅读理解上,可是“我是真做不出来,我估计我做出来还没有他们做得好,现在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啊,我又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 很显然的是,他自己对于自己的文章也只能“阅读”无法“理解”。 责任编辑:霍宇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