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2)
时间:2018-01-28 19:17 来源:偶酷网新闻 作者:偶酷网新闻 点击:次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列举出其为人的诸多问题,“信有4000多字,至少在我看来是证据严密的,让他们明白我跟这人的关系。” 回信一天后就来了。“尽管承认我的愤怒是真实的,但却称‘绝交未免太狭隘无理了’,且依然要求我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王猛无法接受父亲的回信,“父母的反应仍然不以为然,并不顾我的感受。”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接着,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这还是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否则,连10分钟也没有。 救赎:性格弱点突显,赴美申清心理学研究生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说起来跟专业再符合不过,但王猛并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份工作,“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事实上,王猛已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也曾想过到心里咨询机构就诊,但当时国内心理学科以及心理咨询机构并不成熟,这也让他的心理问题无法提早得到解决。他决定为自己冒一次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决定转换专业,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也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专业,“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救赎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自己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一份,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即便后来承认事实,一有机会就把责任推给我。”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仅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自己的去向。回国后,在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主要是一些心理基础学科,比如一些孩子的记忆、情感、知识的唤醒,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做着什么工作,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但身边人问及王猛为何每年春节都不在家时,母亲的回答则一直是“人在美国,没时间回家”。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邮件中,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你喜欢什么就聊什么”,王猛没有多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B 父母搞不懂 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一步步走到今天,到底是谁的错?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化名)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但老王觉得,这算是什么最后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总该是不能达到什么条件才会怎么怎么吧!”老王没想到,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老俩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俩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似乎最应该引起重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春节:母亲只能谎称儿子在美国“忙” 这些年来,无论儿子能否收到,母亲老刘(化名)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结果如预想一样,大部分信息几乎都没有回应。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 前些年,还有些不适应,但近几年,老俩口似乎已慢慢习惯了。“不然呢?我们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怎么办?他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不方便也没多少时间。”老刘觉得这样回答是在为儿子撑面子,“不然说他和父母决裂了,不回来了?” 王猛曾埋怨,说母亲用怪异的情绪来炫耀自己的种种经历,但老刘认为,“我能怎么说,别人要问,我说什么,说儿子不行吗?” “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 而自己能做的,只有给足儿子时间。 但在儿子王猛眼里,目前似乎并没有重建的基础,“已经没法信任他们了,那么多次机会都那样了,能相信突然地改变吗?” “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红星新闻记者反问。 “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干脆。 疑问: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这样了? 饭桌上,老刘多次重复着一句话,“搞不懂他是啥原因”。 可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身为父母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 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有一次还主动用别人的电话给我们打电话,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在老刘看来,儿子这些举动都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再正常不过。 “即便是他没有回家过春节的前几年,2008年家里地震,他拿到去往美国的offer,还是从家里启程的,到那边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父亲老王说,从种种表现来看,都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