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遭遇寒冬:从租金生意到流量附庸(2)
时间:2018-01-31 04:03 来源:偶酷网新闻 作者:偶酷网新闻 点击:次
但资本同样也是逐利的。上半年疯狂的入场之后,资本在下半年进入了少有的冷静期,头部玩家摩拜和ofo的最新一笔融资停留在7月份,整个2017年下半年共享单车行业除了与永安行低碳合并的哈罗单车外再无新一笔融资,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跑路、押金难退及拖欠供应商欠款的新闻。 邢林认为这和整个市场的大环境有关,单车成本高,盈利前景不是特别乐观。而随着行业下半年的清场,市场上几乎只剩下两个玩家,“资本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以合并的方式解决战斗,独占市场后再看看是否有盈利的可能。” 但已经有人等不及了。朱啸虎的妹夫欧成效在一次演讲中爆料,朱啸虎已经将所持有的ofo股份尽数卖给阿里巴巴。金沙江创投尚未对此公开回应,ofo则表示不予置评。 租金模式到流量生意 共享单车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其实,盈利模式并不复杂,本质上仍然是一个B2C的生意,主要依靠租金来盈利。 ofo的早期投资人朱啸虎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ofo商业模式非常清晰。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在校园里每骑一次五毛钱,每天能骑10次,就收了5块钱,200块钱成本可能40天就赚回来了。” 但至少在初期,这个模式得到了众多投资机构的认可。ofo的多家投资方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均表示看好ofo在校园场景下的商业模式,成本可控,易于管理,盈利前景巨大。 但当单车进入到城市场景中时,这个模式就显得有些理想化了。事实上,由于城市中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多局限于地铁站到家的“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的日均使用频次几乎难以达到校园中的“每天能骑十次”。 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7年12月共享单车APP的运营报告,ofo小黄车和摩拜的日均使用频次分别为1.63次和1.49次。当然,这是冬天的数据,另一家机构给出的报告显示,共享单车在2017年Q1的日均使用频次为3次。 直至现在,尚未有一家单车企业宣布盈利,也就是说,这种考虑租金回本的商业模型还从未被得到验证。 更容易让人忽略的是单车的运营成本。运营成本的高企几乎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有媒体曾在报道中指出,ofo仅一个月的运营成本就达到2亿元人民币。邢林不愿透露摩拜具体的运营支出,但表示:“总之是一个很巨额的数字。” 陈宇莹透露,一线城市中调度一辆单车的成本就达到4块钱。邢林直言,“当前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是不长久的,因为成本太高。共享单车没有壁垒,如果一定要找一个,那就是运营费用,每个月的巨额支出,是拖垮各颜色共享单车的直接原因。” 再加上共享单车的丢损率,使得共享单车的回本周期大幅拉长,单纯依靠租金收入很难实现盈利。更遑论共享单车行业间激烈的竞争格局,在运营支出最为严重的一线城市,补贴仍然不断。 “本身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但是当大家都免费的时候,就变得不成立了。”陈宇莹说。 这样一笔根本就算不过来的账,为什么还能受到资本的热捧? 一个突出的原因是,在线上流量越来越难获取的当下,单车是为数不多的一个高频的线下流量入口。“好比说很多即时通讯的软件,它本身并不赚钱,但基于平台上的其他生态可以赚钱。” 陈宇莹认为,基于共享单车这样一个高效、有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位置的流量入口,在后期可以做很多商业模式的深挖。 易观分析师赵香表示,考虑到现在单车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损耗情况,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但从阿里、腾讯或滴滴的角度而言,投资单车企业并不是从盈利角度来看。 蚂蚁金服领投哈罗单车新一轮的融资后,腾讯的马化腾在朋友圈中评论说,被当作支付的推广工具了,可怜了其余小股东被锁死。这其中可以看出巨头们入局的逻辑。对比当年网约车对移动支付的普及,阿里、腾讯显然不愿错过共享单车这一高频的支付场景。 仍有人不断加注。一位接近摩拜的投资人士透露,摩拜已经完成新一轮10亿美元量级的融资,具体消息可能在年后公布。哈罗单车在完成总额达5亿美元的D轮融资后,最近也传出已经完成了10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 也许,资本根本就不在意是否能够实现盈利,盈利模式破灭后,大家对它的期望只剩下了流量入口。只是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共享单车似乎从来都不是一门生意,而更像是被看好的流量捕手。 滴滴的新机会 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摩拜在贵州正式上线了自己的共享汽车,首批投放的车辆均为纯电动汽车。在此之前,摩拜已经在贵州新注册了一家名为摩拜出行的公司。一周后,上市公司一汽轿车就发布公告表示将对这家公司增资入股,持有10%的股权。 更早之前,摩拜单车就同首汽约车、嘀嗒拼车等网约车平台达成了合作,在摩拜单车APP中内嵌了网约车服务,此举被媒体戏称为“反滴滴联盟”。 单车+汽车的合作模式近期在行业中屡见不鲜。今年1月,哈罗单车同样与分时租赁企业巴歌出行达成了战略合作,巴歌出行将入驻哈罗单车APP,首站选在了唐山。 而从2017年6月开始,哈罗单车就不留余力地宣传其“四轮+两轮”的立体化出行战略,除了与威马汽车的合作之外,哈罗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OO韩美还透露,哈罗单车的共享汽车业务也在筹备之中。 这看起来更像是在单车的模式破灭之下,玩家们为自己找到的新出路。 “在一些投资人眼中,单车这个高频的线下支付场景是不可以独立生存的。”一位行业内部人士表示。“它必须依附于主流的平台之下,作为一个二级平台存在。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生存下来,至少在目前看来不是那么成立。” 该人士解释,“因为现有的共享单车都是不挣钱的,短期内盈利不可期,独立生存没有造血功能,它是不可持续的。” 易观分析师赵香的看法与此一致,“单车的盈利难决定了它必须有一个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这似乎是滴滴的机会所在。这家出行巨头此前一直默默站在ofo身后,直至最近才开始着手自己的共享单车业务。在滴滴上线共享单车平台的对外声明中,重新回到滴滴的付强表示,滴滴希望通过共享单车升级其短途出行战略。 这个逻辑不难理解,单车业务正好与网约车业务形成互补。单车可以补足滴滴在短途出行上的短板,并且可以为滴滴现有业务实现导流,而网约车业务则可以为造血能力不足的单车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只不过,滴滴这次好像有些仓促。在将小蓝单车重新投放深圳市场仅两天后,深圳市交委就发布声明,表示滴滴在深圳上线小蓝单车属违规投放,并已多次约谈滴滴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