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教师最走心家访:12公里“天路” 28个回头弯
时间:2018-02-07 11:20 来源:偶酷网新闻 作者:偶酷网新闻 点击:次
原标题:彝族女教师“最走心”家访:12公里“天路” 28个回头弯 2月4日,立春。金沙江畔气温低至1℃。 吃过午饭,吩咐女儿杨诗语带弟弟做作业后,张朝秀便出“远门”了。她要去家在“云端村庄”的学生郭礼超家,做家访。 远门不远,但也不近。从海拔600米的金沙江边出发,走完12公里通村公路,再走5公里入户机耕路,海拔高度会上升至1750米。 张朝秀,出生于1982年,四川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中心校六年级(二)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学生郭礼超,今年14岁,是六年级二班居住在海拔最高处的学生。他的家在芦稿镇大湾子村5组,当地人称那个地方为韭菜坪。 自2月2日以来,气温持续下降。“山上下雪了,我想去看看他。”张朝秀说。 寒假第五天,彝族女教师张朝秀“最走心”的家访,从大凉山“最美天路”出发了! 走过“天路”,去“云端村庄”做家访 如果通村水泥公路没有建成,张朝秀或许没有这次家访的勇气。 从芦稿镇场镇到大湾子村,公路里程大概12公里,乘车只需30多分钟。两年前,这是一条3米多宽的机耕泥巴路,村民们“看天出行”,只要一下雨,村里便与世隔绝。再回到10年前,村与镇之间,只有一条30厘米宽的小路相连,上山一趟至少要3个小时,有些路段很陡,需手脚并用。 中午12点半,208省道与大湾子村通村公路岔路口,张朝秀站在路边等车。村民陈正平开着小货车驶来,远远地,一眼认出了她。 “张老师去哪儿?”陈正平停下车。 “我去郭礼超家。” “来,快上车……” 张朝秀是村里老熟人。2006年至2008年,她在大湾子村小任教两年。 上山水泥公路,在冬日萧瑟的峭壁上折返,站在金沙江对岸,远远望过来,它如同一条白丝带,缠绕在山腰上。 张朝秀坐在副驾驶位上,小货车重新启动。 车沿着公路,盘山而上。转过第28个回头弯,“丝带”在半山腰分路,一条伸向大湾子村,一条伸向油坊村。 这条路,是金阳境内回头弯最多的通村公路。因为挂在悬崖峭壁上,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天路”。 入户路还是机耕道,如在大湾子村一组下车,张朝秀还要步行5公里才能到郭礼超家。 陈正平没在停车,而是继续向韭菜坪驶去。 “以前比谁家粮多肉多,后来比谁家有车,现在都比娃儿上什么大学。”陈正平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村民们的思想也越来越不同了,特别是对娃娃的教育,大家都格外重视。“因此,专门载张老师跑一趟,理所当然!” 火盆谈话,学生请老师吃烤红苕 到郭礼超家时,空中又飘起了小雪。地面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雪。 一栋新房子外,郭礼超正和父母、哥哥一起烤火。张老师的突然出现,让14岁的郭礼超有点“措手不及”。 把张老师拉到火盆前坐下,郭礼超回到屋内,端来土豆和红薯,要给老师烤着吃。 “寒假作业做得怎么样了?”张老师问话时,郭礼超有些腼腆,小声回答说:“还没开始做。” “你一个人在镇上带着妹妹上学,今年成绩进步很大。”张老师笑着对郭礼超说,学习是熟能生巧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每天练习。 “你今后的理想是什么?” 见老师没有继续追问作业情况,郭礼超的面部表情,开始变得轻松了一些。 “我想当一名厨师。”说出理想,郭礼超“呵呵”笑了起来。坐在旁边的哥哥忍不住插了一句:“我以后要赚很多钱,买一辆车。” “我也想买一辆,从‘天路’开回来。”郭礼超把头靠在哥哥的左肩上,咯咯大笑起来。 “不管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现在一定要认真学习,以后才能把握住机会。”张老师说完后,郭礼超抿住嘴连连点头。 郭礼超家有五口人,之前是贫困户,政府出资为他家修了新房子,父母靠种植花椒挣钱。“水泥公路通了,花椒能运下山了,也卖得起价了。”父亲郭崇银说,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2016年年底,郭家依靠花椒和白魔芋产业,和村里其他贫困户一起,终于脱掉戴了几十年的“穷帽子”。 半个小时过去,搁在火盆里的土豆和红苕烤熟了。郭礼超给张老师剥了一个红苕。 一口咬下去,“好甜!” 见张老师吃得很香,郭礼超更轻松了。 路变好了,孩子们都下山上学了 今年36岁的张朝秀,从事教师工作已经17年。 2002年,从西昌师范学校中专毕业,张朝秀回到金阳县。经过招考,她成为首批分配到高山地区村小的女教师。当时,张朝秀被分配在洛觉区谷德乡库日村小学。这是金阳县海拔最高的村小,海拔3700余米。“一到冬天,寝室地面要起凌,要扶着墙走,才不会摔跤。”张朝秀说。 2004年,因为教学优秀,张朝秀被调往谷德乡中心校。2004年至2007年,张朝秀在西昌学院中文(小学教师)专业函授学习,取得大专文凭。其间,即2006年,她又被调往大湾子村小。 “大湾子村小有我美丽的回忆。”张朝秀说,在这里,她和村小教龄最长的老教师杨宗福成为同事,然后结识了杨老师的儿子杨显荣,并最终与其走进婚姻的殿堂。 2月4日,结束韭菜坪的家访,张朝秀回了一趟家。公公杨宗福、婆婆王朝珍还住在村小附近。 见儿媳回来了,杨宗福打开村小铁门,和儿媳一起找寻记忆。 村小合并了,房子空着。杨宗福坚持守护着,为操场除草,不让人动学校的一草一木。“我得守好,说不定哪天,又要重新办。”杨宗福说。 站在大湾子村小操场上,一眼可以望到芦稿镇上林立的房屋。以前,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连接村和镇,村里人没事不会下山,下山一次就要手脚并用、摸爬滚打。 10年前,随着大湾子村“泥巴天路”通车,部分学生选择到镇上读书。作为倒数第二批老师,张朝秀随高年级学生,调往芦稿镇中心校。“因为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滑得很,所以低年级学生继续上村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