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怎么回事 2020年国际不打小孩日是几月几日_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移动版

> 新闻快讯 >

国际不打小孩日怎么回事 2020年国际不打小孩日是几月几日

泉州网4月30日讯(记者 陈玲红)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但很多读者不知道,今天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与我们的童年记忆息息相关:国际不打小孩日!

这个节日设立的主旨是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

然而,一提到这个节日,想起童年往事,不少读者感慨万千。

挨揍往事

●说起这个话题,28岁的小天(化名)有一段非常逗趣调皮的回忆。“你们小时候玩过西瓜皮吗?就像现在小孩玩滑板车那样。”小天说,那天他自己一个人在家,吃完西瓜后无聊,他就把西瓜皮当滑板车,一脚踩上去满屋跑。“滑完我就回去睡觉了。

睡梦中,一大巴掌打在屁股上,迷迷糊糊被我妈拽起来。

哇,满屋的果蝇到处飞。”小天说,他还记得妈妈是先打了他一顿,再去收拾屋子。

●“小时候去扫墓,看到墓碑上的字很好看,就想学。

然后回家就开始练习,把全家人的名字还有叔叔姨姨家的名字全写上,最后在所有名字后面都加上‘之墓’!

我妈回来看到就跳起来了,然后……

然后就听见自己手臂上‘啪’的一声……”至今小夏回想童年挨打的糗事,仍会哈哈大笑。

●在读者小如的回忆里,则有几分委屈。“八岁那年,有一天下很大的雨,我妈回家发现刚买回来没几天的小鸡在淋雨,很生气地把我拽到大门口罚站。

难道我还不如几只鸡吗?”小如说,虽然现在觉得没有什么,但她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心里的委屈。

网友声音

@蛋黄果:第一次听说“国际不打小孩日”,晚了,我已经成功地被我爹妈男女混合双打到成为大人了。

@唐小维wei:“80后”有多少人是一路被打大的?

@刘思雨:有些时候必须打,不然以后长大被别人打,比如拿别人东西、抢别人东西。

@1991:要分清虐待和教育的区别,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听话。

@DJ骁:小时候被打得太多了,有些刻骨铭心的回忆至今想起仍感到痛苦。你以为“打”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但从第一次下手开始,很多人就再也分不清“打”是在纠正孩子还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不会以“打”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想上班的张阿姨:什么时候设立个“不折磨妈妈日”呢?让所有的妈妈都能休息一天不用想任何关于孩子的问题,有一天就行!

@一叶浮萍_43902:不打就好吗,打就不好吗?所有的事情都得一分为二地看,打要打的有道理,得文武兼治。

@楠楠老师:在打骂、苛责、训斥等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很好的正向反馈,自己的错误被无限放大,长此以往,他们的身心健康会受到很不好的影响。

因此对待孩子应该懂得尊重和引导,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宽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心理专家

暴力行为会被孩子模仿

可试着与孩子一起“立规矩”

“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度的问题,孩子不是碰不得,该管肯定要管。

问题在于,平时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如果平时关系良好,家长和孩子都有一定的规则,那么在孩子破坏规则或者做错事时,家长是可以给予教育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秋玲表示,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很重要,态度要温和,但规则要坚持到底,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如果家长没有立好规则,平时不管大小事动不动就打骂,造成孩子麻木、恐惧心理,那么严厉的教育恐怕只能适得其反。

特别是暴力行为,可能会被孩子学习和模仿到他的生活中。

陈秋玲表示,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规则,帮孩子找到行为问题的症结,千万不可大小问题都态度强硬。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家长情绪上脑时,怎么办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但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亮在最近两天门诊时,见了好几个因为亲子冲突、孩子厌学或是网瘾来求助的家庭,其中也不乏家长在羞愤交加之时对孩子动手的情况。

虽然这些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各异,但容易产生亲子冲突和体罚现象的家庭却都有一些共同特征。一起来了解下成因,做能善待情绪的家长吧!

父母缺乏觉察和整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许多家长在体罚孩子时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他们不知道此刻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只觉得“嗡”的一声,自己的大脑就被一种叫“情绪”的东西完全占据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