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副行长骗银行资金40余亿 事件始末背后详情曝光令人震惊(2)_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移动版

> 新闻快讯 >

80后副行长骗银行资金40余亿 事件始末背后详情曝光令人震惊(2)

第二天,郑总就联系于女士说流水做好了,下一步是“家访”。就是贷款的审核人员需要到家里看看她们是否有还款能力。于女士一时一筹莫展,郑总又帮忙想办法,给她们找了一个“家”,用于接待家访的工作人员,并叮嘱两人,需要给工作人员“包红包”,有助于顺利通过。当天来了两个人,简单看了看,问了几个问题,于女士给这两人每人包了200元的红包。

“家访”过后,郑总安排于女士见到了负责贷款的王总。见面之前,郑总告诉于女士最好给王总买条烟,加快一下办理进度。于女士花600元买了一条烟,送给了王总。

80后副行长骗银行资金40余亿 事件始末背后详情曝光令人震惊

“郑总”的朋友圈截图。

少写两个字 贷款被拒

第三天终于可以面签了。郑总把她们带到了王总的办公室,让于女士填贷款申请表,就按对方提供的资料抄写,一个字也不能错。于女士小心翼翼地按照资料抄上了“自己”的个人情况以及公司情况,就回去等消息。

傍晚时候,王总打电话让她们去一趟。两人再次来到王总的办公室,遭遇的是王总的雷霆震怒,王总批头盖脸把于女士骂了一顿,说他千叮咛万嘱咐不能错,可于女士还是犯了一个错误,她填写的籍贯是“大连”,正确的应该是“大连庄河”。因为于女士犯的这个错误,导致贷款没有批下来,还影响了王总的业绩。于女士当场就被骂哭了。看于女士泪如雨下,王总又安慰她说,也不是没有办法,先回去等一段时间,他再调解调解,二次审核吧。

无奈,刘女士和于女士含着眼泪回到了大连。

电话回访说错话 再次被拒

回到大连后,刘女士多次与郑总、王总联系请求二次审核,都被告知“再等等”。等到十一前,王总给于女士发了一个电子的贷款申请表,要求她填写自己的详细资料,并且说后期会有电话回访,接电话时一定要注意,回答的问题要和表上填的一致,否则很难通过审核。

于女士很快接到了电话回访,但回访人偏偏要问一些申请表中没有的问题,让她很难回答。比如表中填写的是“公司有多少人”,电话中问的是“公司有几个部门、几号发工资”……这些问题于女士答得很迟疑。一周后,王总打电话说因为她说错了话,贷款又被拒了。

换个微信号申请贷款 重来一遍

在和郑总、王总来来回回的交涉中,刘女士已经明白她们陷入了一个套路:无论怎么做,都会犯错,贷款不会办下来。

最近,刘女士换了一个微信号,再次跟郑总联系,她听到的是和最初一样的说辞:“可办高额贷款,背债贷款,利息低,无前期费用,只是需要到石家庄办理一下面签……”不同的是郑总提供的公司名称变了,办公地址也变了。

得到这次验证,刘女士又内疚又痛苦。“人是我带去的,贷款没办到,还被骗了1万多元。如果加上来回路费和食宿,2万元打水漂了。我就该提前想到,天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就是因为我太想帮她了,她太缺钱了……”

了解贷款常识 识别贷款陷阱

在于女士办理贷款的经历中,填申请表、提供流水单、家访、电话回访……一系列看似很正规的贷款程序,实际上处处是陷阱。日前,记者联系到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石家庄黄河大道支行张行长,张行长以银行专业人士的角度,对贷款陷阱一一进行了解读。

张行长说,首先,像于女士这样的情况,负债累累、征信不良,不可能申请到正规的银行贷款。为防范风险,银行机构的贷款发放有着严格的准入标准,资产、负债、收入、征信都是必然要审查的内容,比如征信不良,如果有连续三次、累计六次的逾期,系统会自动识别,拒绝贷款申请。中介的“包装”实际上是在做假、骗贷,这种做假不仅蒙骗银行,也会伤害到借款人,一旦银行发现这种骗贷行为,借款人不仅要承担经济赔偿,严重的甚至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