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平凉的一所中学,阎蓉(化名)老师对此也颇有同感。阎蓉告诉记者,如今出现早恋现象的学生年纪越来越小,“学生们从网络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大家对性知识的接触也越来越低龄化。” 阎蓉称,自己所带的初中班级也未开设性教育课程,也没有专门教材,只有生理卫生课上有所提及,她建议,性教育应该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设立专门课程。 资料图:重庆一幼儿园开展性教育。中新社发 孟幻 摄 专家:儿童性教育,绝不是简单的“防火教育” 实际上,对于中小学生的性教育,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就明确要求“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不过,无论是从教师的反馈,还是各地有关儿童性教育的报道来看,校园内的性教育似乎都成效不佳。 对此,在华中师范大学性学专家、中国性学会性教育专委会委员彭晓辉看来,儿童性教育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的另一层重要原因是家长和老师还“不懂性”。 彭晓辉提出,家长之所以“谈性色变”,原因即在对“性”的认识还停留在很浅层的理解之上。“很多家长以为性教育就是告诉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就行,而实际上性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绝不是孩子简单的防火教育。” 对此,胡佳威也提出,孩子的性教育是一个广阔的概念,不仅要在幼儿期带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建立性别意识,学会保护自己,更应该在后期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学会和异性正确相处,把性看作美好而非羞耻的事物。 而作为学校,在彭晓辉看来,学校层面应对教师进行性教育教学的技能培训,按照国家层面的文件要求,把性教育课程开设起来。 (原题为《尴尬的儿童性教育:家长羞于启齿,学校课程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