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污水缠绕的村庄 在围绕河南汝州粪堆赵村的自然流水沟下游处,水质浑浊,呈奶蓝色。 本文图片 中国青年报 村民人工灌溉的农田寸草不生(右),而靠天然雨水灌溉的农田能长出庄稼(左)。 两年来,李勋(化名)承受了3次丧亲之痛: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弟媳先后病逝。 说起家里人,李勋几度呜咽,双手合上,“拜托你们关注一下我侄媳妇的病”。 他侄媳妇还不到40岁,因自身免疫性脑炎在郑州治疗,每天要花5000元。他心疼侄子在失去父母后妻子也得了重病,反复提到“(全家)都要靠他一个人(撑着)”。 李勋一家都住在河南汝州的粪堆赵村,之前从没有家族成员得过“怪病”。 得怪病,并不是这个村近年来经历的第一件“怪事”:先是绕村而行的自然流水沟里渗出了煤焦油,原先透明的井水呈现茶色,到后来地里种出的小麦干瘪,低价都很难卖出,有些幼苗被灌溉后整排倒在土里,状似枯草。 村民们怀疑,是位于村庄西南面的汝州天瑞煤焦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焦化厂”)和天瑞集团铸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钢厂”)污染了地下水,才引发村里怪事频出。 但政府部门却一直告诉村民,粪堆赵村的饮用水(即井水)没有问题。这让村民们想要自证井水被污染变得更加困难。 怪事:“烧”掉的麦,病着的人 汝州市是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距平顶山市60多公里。 与汝州市中心一河之隔的粪堆赵村距离汝州只有5公里,曾因进城方便吸引了许多其他乡县的媳妇。历史上,“粪堆赵村”因堆粪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粪堆边上赵家乐于助人而得名。在附近乡邻的印象里,这里一度是土地肥沃、乐善好施的代名词。 粪堆赵村现有2800余口人,共568户,常住人口2000人,下辖3个自然村,总占地面积3500亩。 玉米曾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但亩产1000斤左右粮食的丰收场景早在近几年就消失了,如今小麦的亩产仅有300多斤。 这个变化,近70岁的老村支书王国林(化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30年来,村里大部分村民手里的土地因为占地等原因,减少了十分之九,从过去的每人一亩地变成了如今的每人一分地。 更让他们痛心的是,由于水污染,村民被迫改变灌溉方法。按以前人工灌溉的方法,幼苗总是病秧秧的,他们如今种植只能“靠天收”。“靠天收”是指依靠自然降雨灌溉农田,这个方法比人工灌溉的农作物产量低。 “这一排是浇过水的,那一片是靠天收的。”王国林指着自己的小麦地介绍道。仅一步之隔,由雨水灌溉的小麦呈绿色、挺拔、错落有致;另一侧被浇过水沟水的小麦呈幼黄色,稀稀拉拉地斜倒在开裂板结的土壤里。 即使熬过幼苗期,成熟后的小麦也不再饱满。这直接导致了村民收益的降低。当地村民算了一笔账,现在卖小麦,每斤1元都没人买,而在过去,每斤小麦可以卖1.63元以上。 由于农业劳作的性价比降低,年轻一辈的村民更愿意外出打工,留下父母与小孩守住家园。 65岁的村民李启光(化名)育有两个孩子,都外出打工,每个月给他寄300元。 “我以前身体棒得很。”曾经当过兵的李启光很后悔,“我以前傻,一直喝井水。”2015年3月,他被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如今他病情稳定,每个月800元的药费主要依靠孩子的打工钱和老年补助。 李启光分析,他是喝了受污染的井水,才患上白血病。但从他的病历单上,却很难找到验证的说法。“医生也不敢确定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病”。 村民的应对方法不外乎两种:要不喝5元18.9升的桶装水,要不装上了价格在2000元左右的净水器净化井水。 除了白血病,肝癌和甲亢也是村民多发的病症。此外,近两年,还有村民被发现患上了因免疫系统低下导致的免疫性脑炎。 李启光回忆,他曾看过村里不少30岁左右的青壮年,出现过“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昏倒”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