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1月2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因新闻通气会上公布的坠江公交车监控录像截图。 新华社 图 法制日报11月3日报道,10月28日10时10分许,重庆市万州区一辆22路公交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时,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面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截至记者发稿时,救援人员已打捞出13具遇难者遗体。公交车坠江原因也已查明,系乘客刘某和驾驶员冉某之间的互殴行为造成车辆失控,致使车辆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撞击后坠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尽管通报称系两人互殴致公交失控,但公众对于救援难度、互殴双方心理状态及是否涉嫌犯罪等问题提出疑问。就这些引发舆论关注的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并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水域复杂致潜水作业难度极大 “相关部门正在全力搜救”“多艘救援船只到达事故水面开展救援。”连日来,官方多次发布通报营救进展。 很快,通过三个步骤将落水车辆打捞出水的方案出炉:一是准确定位落水车辆位置;二是组织潜水员对江底车辆进行拴套、固定,为起吊作业做准备;三是利用浮吊船起吊车辆。 10月29日6时,70多艘救援船只到达事故水面开展救援;多波束声呐和三维侧扫声呐到达现场,开展涉事车辆搜索定位;15名潜水员在现场待命,相关潜水设备将陆续到位;多艘浮吊船到达事故现场水域待命。 由于水域复杂、江水较深等原因,搜救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但是,部分不明真相的网民对此有质疑声音。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队长周东荣说,由于有危险品气体和大型设备导致不适合空运,这些专业设备在路网交管部门通力协作下以最短时间从上海运到万州。 10月29日23时,所有深潜设备均已到达码头。 困难不止这些。据周东荣介绍,公交车下落速度较快,外加水流影响及江水较深,寻找公交车的具体位置较困难,通过多波束扫测仪器和水下机器人探测到车辆位置后,发现水深73米左右(压力超过标准大气压的7.3倍)。 “一般超过60米水深是空气潜水极限,需要使用专业氦氧潜水技术,而且潜水前需要根据实际水深配置潜水员呼吸用的氦气和氧气的比例,稍有不慎潜水员将有生命危险。”周东荣说。 同时,前期勘测发现,水下环境复杂,有乱石、钢结构、渔网和乱流等危险因素,潜水员水下可见范围只有1至2平方米,潜水作业难度极大。 10月30日6时48分,潜水员开始下水作业。但潜水员发现公交车车窗玻璃全部破碎,在车辆前方数米处有一断崖。潜水员进入公交车内搜寻遇难者遗体。此外,公交车视频监控记录仪结构复杂,需打捞上岸后才能由专业人士拆卸。 “此次救援为三峡库区蓄水以来难度最大的。”10月31日上午,应急管理部牵头的部际联合工作组与现场指挥部会商指出,一是相对船只来说,公交车目标太小,难以精确定位;二是水过深导致作业方式复杂耗时,危险大;三是水底地形复杂,干扰物多;四是多地调集资源,多部门响应,需要多类型救援队伍配合行动。 尽管救援困难重重,但整个救援行动依然有序朝着既定计划运行。 截至目前,救援人员先后打捞出13具遇难者遗体并确认身份。目前,善后工作正有序开展。 高度情绪状态主导互殴行为 事发后,公安机关走访了事发前下车的4名乘客,并综合前期调查走访情况,与提取到的车辆内部视频监控相互印证,还原了事发当时情况。 因道路维修,22路公交车不再行经乘客刘某的目的地,驾驶员冉某对此也及时提醒了车上乘客。但刘某达到目的地附近时强行要求冉某停车,后两人发生争执互殴,造成车辆失控。 事发时,互殴双方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是否意识到其行为的危险性? 在重庆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童新看来,事发时,刘某和冉某两人都处于高度情绪状态,此时情绪主导了各自的行为。 “首先我们看到,女乘客刘某今年48岁,这个年龄正值女性更年期,可能导致她的情绪不稳定、易怒。另外从她的行为推断,她可能是一个比较关注自己需要的人,平时生活中也可能比较强势,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就容易爆发,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童新说。 而谈到公交司机冉某的心理状态,童新认为,冉某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提醒下车义务,自身没有过错,所以遭到女乘客人身攻击后,会委屈和愤怒,继而情绪爆发,并由此产生反攻击行为。 在此次事故中,十余名无辜乘客也因为二人的违法行为坠江身亡,他们当时又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