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诉 大学辅导员为何无奈与校园贷催债方谈判 手机一边不断接到网络电话“呼死你”,一边还被各种网络平台骚扰短信持续轰炸……从事辅导员工作9个年头了,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范雪阳仍清楚地记得8年前被校园贷催债方威胁的经历。 近年来,不良校园贷入侵高校校园,不仅学生深受其害,也给教师带来全新挑战和管理压力。 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走访多名近距离接触校园贷的高校教师。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斗争中,他们发现,从线下到线上,不良校园贷形式不断翻新,瞄准大学生及其背后家庭吸金的本质不变;放贷、催债甚至培养大学生参与其中的灰色完整产业链早已形成;大学生从最初借款几千元,发展至需还款数十万元的案例都已出现,往往是落入“套贷”圈套。让老师们痛心的是,一些学生为此付出偿还高额本息甚至退学、失去生命等代价。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举措,对校园贷重拳打击、整改。然而,“培训贷”“美容贷”“创业贷”……校园贷不断变换“马甲”,持续紧盯高校校园市场这块“肥肉”。大学生、辅导员如何才能有效应对? 校园贷从线下到线上花样频出 有学生参与放贷 范雪阳第一次接触校园贷,是在2010年12月。 当时,范雪阳在另一所高校任职。一天,数名校外人员来到学校,找2009级学生刘某,称刘某借钱3000元未还,要求学校“交出”刘某,由其处置或还钱。 那时候还没有校园贷的提法。范雪阳介入了解到,刘某是从校外一家小额贷款门店借款的,实际借款2000元,但拿到钱的前提是,在借条上写下借款“3000元”,也就是说,利息高达1000元。 事情的矛盾点聚焦在借款数额上。范雪阳带着学生向警方求助。但他们拿不出证据证明实质借款为2000元,而放贷的一方亮出借条——“证据确凿”。 刘某出于各种考虑,不愿向父母要钱还债。最终,范雪阳借了3000元给刘某,了结此事。 “这实际上就是校园贷的前身——线下借贷。”范雪阳回忆,这起案例后,学院在全院展开排查,查出共有4名学生参与小额贷款。 让老师们惊愕的是,4名学生中,有着较好家境的2010级学生马某,是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参与放贷的一方。 学院对马某作出了“留校察看”处理,并帮助另外3名同学解决了贷款问题。 系列事件,对范雪阳触动很大。他开始在校园周边摸排走访了解到,当时,这样的线下小额贷款已并不少见,放贷方形形色色,有的是手机店主,有的是服装店主,还有的是古玩店主,“也就是说,只要手里有闲钱,就可以私下放贷给学生。”而借贷的学生,不少将钱拿来买了手机。 同样在2010年,注意到校园贷问题的,还有湖北警官学院教师胡永清。 当年,胡永清得知,其在武汉一所高校上学的外甥小亮(化名)欠了别人8000元。小亮每月生活费1000元,在当时算较高的。原来,小亮想买一部手机,自己原有的手机并非不能用,不好意思向家里开口,便私下找人借了4000元。在分期还款时,小亮一时还不上导致逾期,连本带息滚至8000元。 2013年,范雪阳发现,校园贷已经从线下窜至线上了。 当年11月底,一伙校外人员来到学校,称2012级学生朱某欠债3000元。范雪阳建议学院再次排查,结果查出7名学生涉贷。其中,两名学生是线下实体店贷款,另5名学生既有线下借贷,又通过网络平台借贷。 经了解,这些通过网络借贷的学生,主要为了购物,包括手机、衣服、包等;主要形式一为网上分期购,其次系购买物品后套现,学生再进行二次消费。 “网络借贷迅速成为校园贷的新方式。”范雪阳注意到,此后,多家网络借贷平台通过街边小广告、传单、论坛、贴吧、QQ群等快速传播,来势汹汹。 有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7月,第一家互联网校园借贷平台诞生,由此,行业野蛮生长之路逐步开启。2015年,有108家平台涉足校园贷,达到顶峰。 时至2016年,校园贷已变幻出“培训贷”等新花样。在华南农业大学,一天,辅导员朱里静个人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份学生求助咨询。这名学生签署了广州一家著名培训机构的分期付款培训协议。法学硕士学历的朱里静一看,该协议“槽点满满、陷阱多多”。 此后,朱里静开始密切关注校园贷乱象。她发现,在培训贷领域,有的机构偏爱雇佣大学生做兼职营销,“学生向学生推销,更有说服力,学生之间、熟人之间防范性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