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

当前位置: > 社会热点 >

30多年放上万场电影 半生专注一件事的人太可爱!

时间:2018-11-10 10:23来源:偶酷网整理 作者:偶酷网 点击:
30多年在乡村放上万场电影 半生专注一件事的人咋这么可爱! 30多年前的西北乡村大地,一入夜,星星点点的煤油灯亮起、熄灭。农民们或坐在门前闲聊几句,或早早上床睡觉,鲜有其

  30多年在乡村放上万场电影 半生专注一件事的人咋这么可爱!

  30多年前的西北乡村大地,一入夜,星星点点的煤油灯亮起、熄灭。农民们或坐在门前闲聊几句,或早早上床睡觉,鲜有其它娱乐。

  西北偏北,山大沟深、交通闭塞、资源匮乏。

  乡下的孩子听见轰鸣声,必定在崎岖的山路上快步跑几十米,追着看那四个轱辘、有坚硬的外壳、疾驰而去扬起一阵尘土的“大家伙”。后来,大人、孩子们才知道,那叫“汽车”,还有一种东西叫“电影”。

  他们在电影里看到数十层高的楼房,一辆接一辆的汽车,还有摇一摇拿在耳边就能听见声音的电话。

  原来,山外不止是山。电影让生活在深山里的人们看到这样、那样的,不一样的精彩。而将近万场电影和山外世界带入大山的,正是尹凤民。

图为尹凤民正在放电影,他被一群孩子围在中间。(翻拍于报纸)闫姣 摄

  “爆满”的晒谷场上的露天电影院

  “电影来啦!尹叔叔放电影来啦!”夜幕低垂,一个人头隐约刚从石头后边露出来,在村口等待的小孩就认出了尹凤民。

  孩子们一边呼朋引伴,一边穿过蜿蜒的山路,兴高采烈地跑向尹凤民,接过他身后背着的木箱子。

  箱子里装着胶卷、放映机、音响等设备,被尹凤民视作“命根子”。

  尹凤民是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三仓乡平头村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咧嘴笑时,眼睛眯成一条线。

图为尹凤民背着电影设备。(翻拍于报纸)闫姣 摄

  从二十多岁至年逾五旬,30余载以来,尹凤民“扎根”乡村,为白龙江两岸的村舍及深山村寨带去了近万场电影。

  提及30年前,尹凤民清晰地记得当时放电影的场景。

  在村口“接风”的孩子们将设备搬至晒谷场,空地上早已摆满了木板凳。

  很多从其他村子翻山越岭走了两三个小时山路来的村民,有的盘腿坐在黄土地上,露出膝盖上的两块补丁,有的将手插进脱线的袖口,蹲在人堆里。

  拉直、打结、绑紧……尹凤民在大人和孩子们的帮助下,不到十分钟,就将一张大银幕挂了起来。

  确定电影机位后,尹凤民娴熟地架放映机、检查胶卷、调试音响……那时,尹凤民放的是《月亮湾的笑声》《地道战》《朝阳沟》等影片,观众几乎场场爆满。

图为老人小孩聚精会神地看电影。(翻拍于报纸)闫姣 摄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村民们坐在晒谷场上,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银幕。晒谷场上除了电影的声音,就只有尹凤民手摇放映机发出的“吱吱”声。

  令尹凤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他从武都区电影公司租了胶卷,坐一辆三轮车,走了120多公里山路,到村子时已是深夜一点钟,但村民们还在围着火堆等电影。

  从此,尹凤民更加坚定了在乡村放电影的想法。

图为尹凤民放“广场电影”时的流动电影放映车。闫姣 摄

  与乡村电影的“不解之缘”

  提及尹凤民与电影的“不解之缘”,就不得不说起平头村的第一支乡村电影放映队,和他看到的第一部影片——《闪闪的红星》。

  当时,正在给别人家放牛的尹凤民是看电影的人里边最活跃的一个,他跑前跑后,看了银幕前面又看后面,对屏幕中拿着红缨枪的小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后来,每有放映队来村里,尹凤民都会和放映员攀谈。闲余时间,他还用泥巴捏一个小房子,开一个小窗户,在里边放上煤油灯,当作放映仪放电影。

  到了19岁,尹凤民结婚娶妻。之后说服岳父,贷款3000多元钱开始放电影。3000多元不算一个小数字,在那个年代,一袋盐的价格也只有几毛钱。

  深入电影行业后,尹凤民感到这是个“辛苦活”。他经常要背着放映机、汽油、胶片等重达七八十斤的设备,从早上一直步行至下午,到其他村子播放影片,“炎炎烈日下,回家的途中经常感到头晕目眩”。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