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的天上白云儿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一曲唱毕,山上又恢复寂静。进入冬季,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衰竭,除了“呼呼”的风声,和“簌簌”的落雪声,山上再无其它声响。 唐和顺行走在羊肠小道。杨艳敏 摄 53岁的唐和顺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拎着快递包裹,孤零零地站在半山腰的45度斜坡上,胸前交叉背着两个绿色的小布包,上头写着“中国邮政”几个字。 唐和顺是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金沟乡人,也是全兰州市唯一的一位乡村步班邮递员。 由于当地山大沟深,村庄分散,部分地区车辆无法到达,唐和顺便用双脚在平均海拔2100余米的大山间走出了一条“步班邮路”。 一个人、一根木棍、两个布包……通往高山的路,漫长而枯燥。唐和顺时常哼几句小曲儿,或点一根烟深吸几口排遣寂寞。 唐和顺最害怕的不是山路,而是沿路的孤独。唐和顺往山顶送件,有时走一整天,不见一个人影,这样的路,他走了12年,逾22万里。 堂兄弟俩50载的接力坚守:联通大山内外信息 近日,甘肃省会兰州迎来了立冬后的首场“鹅毛大雪”。兰州市民正欢畅在雪后美景的喜悦和嬉闹之中,唐和顺望着窗外的大雪,大地已苍茫一片了,眉头一蹙,心里嘀咕着,"今天送邮件路上得小心点了"。唐和顺一边等待邮政局内分拣的包裹,一边心里琢磨规划当日最近的路线。 每周一、三、五是唐和顺送快件的日子,周五的一天,中新社记者一行三人前往西固区邮政管理局,实地探访、体验唐和顺的"步班邮路"。 当日9时许,西固邮政局大厅内邮递员们正在忙碌着分类邮件,20多个身穿工服的人来回穿梭在房间里,他们要赶在9点半之前将所有包裹交接到每位乡村邮递员手中。 唐和顺笑着。与人交谈。杨艳敏 摄 金沟乡共有三名乡村邮递员,其他两位骑摩托车送件,唐和顺是唯一的步班邮递员,因为所划片区地处高山,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都上不去。 装满邮件的小型运输车在“S型”公路上一路行驶,最终停在山脚下的小巷道内。不一会儿,一个个头不高,却很精干的男人挎着布包从拐角处一步跨出来,他便是唐和顺。 与同行的其他几人不同,唐和顺穿着单薄,一件格子衬衫外边套一件薄制服,“穿多了爬不动山。”唐和顺漫不经心地说。 唐和顺翻开布包,规整了下水杯和馍馍,将报纸和信件装进去后便抬脚往山上走去。 谈及最初步入邮政行业,唐和顺说,12年前,他刚从村干部的职位上退下来,一时不知该重新干点什么。就在那时,唐和顺的堂哥找到他,并将唐和顺介绍到西固邮政局,经过面试后,代替他成为了新一任金沟乡的乡村步班邮递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邮二代”。 唐和顺指着远处的村庄。杨艳敏 摄 提起堂哥,唐和顺挺直了身子,骄傲地说,他是一名步班邮递员。 唐和顺的堂哥叫唐和太,今年68岁,曾在金沟乡干了38年的乡村步班投递工作,因为膝盖磨损严重,不能再走山路,所以希望堂弟能在岗位上坚守下去。 唐和顺送件的路上,经常想起堂哥,那几条山路上,彷佛还有堂哥的身影。对唐和顺来说,堂哥既是亲人,也是“引路人”。 在西固邮政局工作了33年的刘克俭慨叹道,如果没有这俩弟兄多年来的坚守,这几个村子的信息可能就是空白的。刘克俭说,这俩弟兄一模一样,不管翻了多少山,过了多少沟,受了多少罪,从来不会在别人面前袒露。 步班邮路上的“惊魂一刻”:差点死在山缝里 雪越下越大,路面的积雪没至脚踝,踩上去“咯吱咯吱”直响。 唐和顺脚踩藏蓝色运动鞋,在雪地迈着小碎步,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慎滑倒。“嗵”的一声,唐和顺重重栽倒在地上,身子在斜坡上滑出去2米远,皴裂的右手上,却还紧紧攥着包裹。 唐和顺顺手揽起一把雪放进嘴里解渴。杨艳敏 摄 十几分钟后,唐和顺向左拐进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艰难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