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

当前位置: > 人间万象 >

乡村玉米地母亲的秘密 娘在玉米地里安慰了我

时间:2018-11-27 13:35来源:偶酷网整理 作者:偶酷网 点击:
母亲是一名教师,但更像一个村妇。长期在乡村执教,从村办、民办再到正式公办老师,母亲历经了四十年。方圆村庄几乎都熟悉母亲。三十多年前,因家境清贫,母亲出门的衣服只有

  母亲是一名教师,但更像一个村妇。长期在乡村执教,从村办、民办再到正式公办老师,母亲历经了四十年。方圆村庄几乎都熟悉母亲。三十多年前,因家境清贫,母亲出门的衣服只有一件黑灯芯绒上衣,每次乡里开教师会、颁奖会,母亲就会将这件唯一的出门衣裳洗净换上,时间长了,邻村的同事、学生背地里都叫母亲“灯芯绒老师”。在我的印象里,说是灯芯绒,其实许多地方早没了“绒”,像黑灰分不清的绵布。袖口磨烂再缝进去,以至袖子短了许多。但母亲的敬业比灯芯绒上衣更出名,她带出的学生个个响当当、硬邦邦,无论参加哪一级别的考试,她的学生都必拿奖,周围村庄的干部争着抢着要母亲到他们村任教。记得我小时有一次全乡镇举办选拔尖子生考试,我们姊妹仨个,姐姐是五年级第一,我是三年级第一,妹妹是一年级第一,再后来到县城参加全县竞赛,妹妹竟获得了全县第一。

乡村玉米地母亲的秘密 娘在玉米地里安慰了我

乡村玉米地母亲的秘密 娘在玉米地里安慰了我

  母亲是仁厚的。母亲的宽厚仁慈有口皆碑。她人缘极好,认识的人无不对母亲的品德倍加赞赏。一生不伤及人,不算计人,遇事不与人争高比强,“将军胸中堪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母亲宽容的心比天空高远、比海洋广阔。四十年前的晋南农村,据我母亲讲有一年我们全家的收入只有二十六元,穷困可想而知。母亲教书后,一月十元的工资,五元是乡镇教办发,五元是生产队发,每学年的书费教办先从教师工资中扣除,教师再向学生家长收取。但母亲念极村民的困难,从不主动催要,以至有些家庭的书费一拖好几年,见到母亲后歉疚的话说个不停,母亲总是笑笑说:“别急,有了再给。”对方不是说等卖了猪娃再给,就是说等售完玉米再给。父亲总怪母亲面情软,母亲说:“他们也是没有办法,要不谁会欠着人情不给啊?”

  前年阴历八月十二,我给母亲打电话:“妈,八月十五县城古会,您下来吗?您要下来我就不回送月饼啦,您要不来,我明天回去。”“我十五下去赶会,你不用回来啦。”中秋节,左等右等不见母亲来,再打电话,母亲说:“我没准备下去,你那么忙,怕你又要请假回来,影响工作。月饼我有,过几天我再进城。”母亲总这样,凡事总替别人着想,唯独常常忽略了自己的需要。每次回家,既想让我多住些时日,又催我早些回城,怕误我的事。母亲的那次的“谎言”让我泪流不止,一段时间过得没情没绪的。

  母亲是博爱的。母亲在我村为师就达三十年,村里五十以下,十七以上无一例外都是她的学生。学生、乡亲这特殊的交情,使得母亲在村里倍受村民的尊崇,邻里之间、一家内部有了纠纷,母亲的劝说都非常有效,村民对她的尊敬慢慢体现在从不拨她的面子。由于在村内任教时间较长,村民不再论什么辈份、亲戚,一律统称母亲陈老师,即使十七岁以下的、母亲没有教过的孩子们,也习惯于叫母亲陈老师。谁家小孩不听话,父母会旬斺说:“你再闹,我去叫陈老师。”陈老师似乎是警察,又似乎是万能良药,好像只要陈老师到场,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老师对母亲来说不像是职业,倒更像名字。母亲对她的孩子们也是宠爱有加,在困难的那些年月里,母亲无论付出多大辛苦,也要让她的孩子们吃饱、穿暖。母亲从未对我们说过“我爱你们”。但我们姊妹四人都能感受到母亲博大深沉的爱,在我的记忆里,从上学离家起,每次出门母亲总会早早起来为我做饭,为了能让我多睡会,总是悄无声息的,饭好了再叫我起来。

乡村玉米地母亲的秘密 娘在玉米地里安慰了我

乡村玉米地母亲的秘密 娘在玉米地里安慰了我

  在我吃饭的当儿,母亲会替我检点好我出门要带的东西,饭后送我到村口。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母亲去逝。退休后,母亲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我多么不愿意母亲再送我到村口啊!父亲说:“让她去送一下吧,她亲眼看你坐上车,会心安。”我也知道,这是一个母亲执着的爱,我不能、也没有理由阻止一个母亲爱的表达。七十多岁的母亲蹒跚着去送四十多岁的儿子,而且不论酷暑严寒总要等车驶离才肯返回,这怎不叫当儿子的无语凝噎啊!也因了母亲这份沉甸甸的爱,我一步步从农村娃变为国家公务员,学会了与人为善,宽以待人。母亲对孙儿辈的爱尤甚。我儿子出身时,母亲的类风湿病正在剧烈活动期,疼的下不了炕,稍一好转就让我把儿子送回去要替我们带孩子,这一带就是几年,到孩子上学时,已能将整版的报纸读过去,拼音、算术超过一年级学生,以至孩子没上幼儿班就直接升入小学。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