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老年大学的存在,各种兴趣班的兴起,让他们很轻松负担学费,又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老年大学对老人们来说,既是一个心灵的归属地,又是价值感的重建港,还是言志抒怀的好地方。脱离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老人们在这里能够放飞心灵,成长自我,脱离烦恼,甚至圆梦曾经的遗憾。 不过,刘琳琳表示,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不断增加,配套的老年大学学位却还没有及时跟上。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一位难求”,恰恰表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位来给他们安放躁动的老年“又一春”。 老年人的子女,可能是忙于事业、家庭、子女教育和老人养老的“三明治中年”,也可能是同样步入老年的年轻老年人,很难分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给老年人充分的心理滋养和情感关怀。这就需要家庭、社会、机构甚至是市场,各方面的充分参与和多方协作。 刘琳琳建议,老年大学可以多给老人以施展才华、展现魅力、彰显价值的机会和舞台。做好老年大学校友会组织工作,定期开展联谊会、志愿服务,让老人们发挥余热,收获成就。也可以多和教育机构、年轻的大学生组织进行合作,开办更多的班次,满足老人们学习、进步、交友的需求。更可以组织老人学员的“家长会”,邀请老人们的子女来观摩他们的学习生活,让子女后辈更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学习现状。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老师曾德强也建议,除了老年大学需要想办法增加名额外,基层社区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活动室等,组织相应的活动,让老人能交到更多朋友,减少孤独感,增强归属感。同时,一些高校以及相关事业单位,也可以多开办一些公益的讲座,举行一些公益的活动,让更多的老人可以参与其中。 来源:成都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