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西安、杭州、南昌,谁是中国第一火炉? 文丨西部君 最近,高温天气在全国蔓延,中央气象台已连续17天发布高温预警信息,重庆、四川及吉林、辽宁等地有22县市最高温突破了7月历史极值。 高温来袭,让“火炉城市”的话题跟着升温。 根据中央气象台对省会城市的监测数据,今年的高温日(大于35℃)数量排在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重庆、西安、杭州、南昌、武汉、郑州、长沙、天津、合肥和济南。 据说这是新的“十大火炉城市”,老牌火炉重庆依旧占据榜首。但也有很多其他城市的网友表示不服。 这里面涉及到统计口径的问题,其实也跟城市的人口、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它不单纯是个自然气候议题,还是个区域经济议题。 那么,哪些城市有资格当火炉? 1.中国“火炉城市”多次演变 在有气象数据的不长历史里,中国的“火炉城市”经历了多次的演变,衍生出多个版本。 最早也流传最久的版本据说出自民国,包括重庆、武汉、南京,被称为“三大火炉”; 流传最广、认可度最高的版本,在三大火炉的基础上,加入了长沙,变成重庆、武汉、南京、长沙“四大火炉”; 2017年中国气象局通过分析省会和直辖市最近31年的气象资料,得出了夏季炎热城市排名,前十分别是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依据这个榜单,民间又提出了重庆、福州、杭州、南昌“新四大火炉”的说法。这与开头提到的省会城市高温日排行又不完全重合,西安取代了福州。 在各种版本中,重庆成为唯一榜榜有名的城市,的确不虚火炉之名。 其它上榜城市,不管是长沙,武汉还是南京,全都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容易出现持续高温。 相反纬度更低的广深一带,因为靠海而降雨充足,很少出现在火炉城市的排行榜上。 不过不管哪个版本的火炉名单,都会与不少人的感知不吻合,这是因为它至始至终都是一项民间的评比,缺少科学统一的统计口径。依靠高温日数,或者夏季平均气温,或者高温的极值,或者夏季最低温,可以得出全然不同的排名。 另外,体感温度和空气湿度也密不可分。南方人常抱怨虽然冬天气温比北方高,但那种阴冷还是让人受不了,这就是湿度的影响。同样的温度,通常闷热比干热会更热更难受。 “火炉城市”名单的变化,还有一个自然因素,那就是气候的周期性更迭,更迭的时间大概在20—30年左右。以重庆为例: (((3))) 2.火炉城市往往也是交通枢纽 前面说的都是自然因素,如果留意火炉城市的名单演变,会发现一个规律:它们都是二线城市。 因为像高温日数这种统计,范围通常以省会城市为主,而四个一线城市,一个在夏季更短的北边,一个靠海,两个在多雨的南方,所以民间选出的火炉都是二线省会城市。 这个看起来不是原因的原因,也说明火炉与城市的定位有关,省会城市提供了知名度和存在感的加持。存在感提升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民国“三大火炉”看出来。 民国时期的人口流动要低得多,得到公认的火炉城市,一定是关键性的交通枢纽,外来人口聚集或者途经。如果是闭塞之地,所谓火炉,也只是各地民众自说自话而已,不会形成共识。 那时候交通和商贸对水运的依存度很高,而重庆、武汉、南京老三大火炉,全都是长江沿线重要的码头城市,也形成了有名的商埠。加上这些地方夏季温度本来就高,往来贸易的商贩口耳相传,将酷暑的情况带到全国各地,才会形成火炉一说。 交通层面的影响,还有一个例子便是吐鲁番。事实上,论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新疆的吐鲁番盆地都远超上述城市,但提到火炉城市,很少会把吐鲁番列入其中。 因为一方面,这里气象观测点的设置比较迟,一直缺少直观的气象数据。另一方面,发展相对落后,不是经济中心,存在感也不足,本地人口基数小,去过的外地人也少,很难形成火炉的共鸣。 其实同样是长江沿线,安庆、九江等地的高温日数量,并不比武汉少,但前者很少会被冠以火炉之名。 3.火炉城市也是经济地位的体现 区域经济对城市温度的影响,被科学证明属实的热岛效应,也提供了一个解释。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两个巨大的改变:人口密度提高;土地功能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