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将车连成一张网,每辆车就是一个智能终端,是整体网络架构下的一个端点。”成都高新区新经济产业局陈超表示,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汽车不再是单纯的工业品,而是兼具消费属性的智能产品。 我国正抢抓机遇,加速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北京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纳入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力争突破7000亿元; 上海出台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设定2025年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 在成都,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成都高新区率先瞄准车载智能系统产业新赛道发力,打造中国智车谷。 “成都自动驾驶已经跑步入场。”陈超介绍,去年2月,他们正式发放了第一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车辆行驶号牌。在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率先建成全省首个智能驾驶示范场景,形成了研发、测试、示范体系化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环境。 技术创新方面,我国率先提出“人、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系统。不同于一些国家侧重单车智能路径,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是单车自动驾驶与网联式汽车融为一体的新产品、新模式、新生态,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智能网联的发展,与汽车电动化息息相关。业界专家表示,搭建智能网联产业体系,电动汽车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汽车电动化时代,我国的电池、电驱动技术步入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竞争中已赢得先机。充分发挥好这一优势,将有助于更好把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新机遇。 技术创新、政策创新持续发力,助力自动驾驶快速发展 “自动驾驶落地程度,取决于政策创新高度。”吴琼认为。 我国较早探索支持无人驾驶的政策体系。2017年12月,北京市对自动驾驶车辆在开放公路的测试工作提出了管理规范,成为我国首个正式允许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测试的城市。 之后,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既有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又有地方配套的细致管理办法。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依旧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人车共驾过程中驾驶员的定义、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划分等。 科技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据吴琼介绍,我国自动驾驶技术和应用已处于世界前列,要保持领先态势,还需持续的政策创新护航。 从技术层面看,硬件上,自动控制器、传感器性能还待提升;软件上,相关算法还有优化空间。同时,还需不断积累真实场景中的路测数据,提高自动驾驶对极端场景的适应性。 “夜间在复杂地形行驶,以及碰到暴雨、大雪、浓雾等恶劣天气时,自动驾驶系统的判断、决策能力还存在短板。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从大量的真实路况环境中学习。”吴琼说。 在智能网联汽车层面,我国仍有部分基础技术及器件受制于人,在操作系统、车载芯片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专家建议,应利用市场规模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政策层面看,专家们建议,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开放更多无人驾驶测试、示范与运营试点环境,以更多的有效数据促进技术成熟;从国家层面研究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商用、无人化的规则,为相关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过去10年,从政策支持到法规保障、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协同,在自动驾驶领域,形成了创新合力,在这条新赛道上占据了有利身位。”吴琼表示,面向未来,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继续突破,迈向自动驾驶“智高点”。(记者 喻思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