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婚俗改革试点实验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 高价彩礼等陋习得到有效遏制 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5年内第4次点名高价彩礼问题——2019年,“高价彩礼”被首次点名。从2021年起,“高价彩礼”更是被连续3年点名。 作为婚姻管理的主责部门,民政部高度重视并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社会乱象。2018年,民政部将婚俗改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2020年,印发《民政部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4月和9月,民政部分两批共确定了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近年来,民政部还积极推动省、市、县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国共确定地方实验单位1365家,形成了部、省、市、县四级同步抓试点、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总的来看,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居民群众对实验区工作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普遍认为婚俗改革势在必行,开展试点实验是推进工作的有力抓手。各实验区以此为契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实验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多地村民公约限制婚俗陋习 近年来,大部分实验区将限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纳入村民公约、居民公约,引导新人将文明节俭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得到有效遏制,乡村文明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和谐程度明显增强。 河南省宁陵县建立了移风易俗馆和移风易俗宴会大厅,宴席、烟酒都有统一的标准,规定婚事饭菜加烟酒每桌花费不超300元,订婚彩礼不超3万元,婚事新办、勤俭节约蔚然成风。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通过村规民约对操办喜事的喜酒桌数、用车数量、办理天数、待客范围、仪式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村民婚礼操办平均支出为2万元至3万元,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和“天价彩礼”歪风日渐式微。河北省河间市邀请市领导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等为“零彩礼”“低彩礼”新人颁发结婚证,2021年以来共办理结婚登记5947对,其中,零彩礼456对,占比7.7%,低彩礼5100对,占比85.8%,有效带动了农村风气的好转。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婚俗文化 各实验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婚俗文化,努力增加婚俗文化产品和基本服务供给,推动婚俗新风向上向善,为广大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营养。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在社区内建设了多民族婚俗微型博物馆,以多民族婚俗文化为主题,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婚俗文化,建构社群文化认同。吉林省永吉县打造金家乡伊勒门村“满族婚俗文化试点村”,建设民族文化博物馆,开展传统满族婚俗文化展,聘请民俗传承人制作满族婚俗剪纸画,邀请文史专家撰写《满族婚俗文化》指导手册,以特色婚俗文化助力当地婚俗改革,宣扬文明婚俗新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将“乌鲁木齐第一榆”文化广场建设为新时代文明婚俗示范广场,以“梦·家·路”为主题展示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婚俗代表物品,吸引广大青年、新人祈福许愿。 积极推行简约适度婚俗礼仪 近年来,各实验区积极推进结婚颁证服务、集体婚礼等制度创新,婚俗礼仪简约适度。 各实验区积极推动结婚颁证服务创新,创设室内室外颁证场所,建立地方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人颁证制度,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优质载体。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邀请金婚老人、人大代表、政府负责人为特邀颁证员,在特殊日子举办集体颁证仪式,让结婚承诺、颁证仪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风尚,增强了新人对婚姻的责任感。 各地普遍定期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专门设置室外集体婚礼基地,在重要时间节点,针对不同群体组织集体婚礼,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受新婚当事人欢迎。比如,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举办的“情满建邺·到此莫愁——祝福抗疫新人”集体婚礼、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依托露天婚礼基地举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一年一届的“鹿城最美集体婚礼”等。 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