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村晚”直播,正在成为新“年俗”。 新春将近,1月8日-10日,安徽、福建、湖南三地乡村上演 3 场由才艺主播发起的“村晚”,瞻淇鱼灯、提线木偶、苗族歌舞等民俗登上直播间,吸引超572.7万网友线上迎新春。其中,抖音才艺主播郑冬蛟发起的瞻淇鱼灯“村晚”获得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本周人物栏目的特别关注。主持人白岩松表示,郑冬蛟“救的是古老的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传承的路越走越宽。 (抖音才艺主播郑冬蛟获白岩松点赞) 据悉,这3位主播报名了“我要办村晚”乡村文化能人抖音直播扶持计划。该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和抖音直播联合发起,邀请全国才艺主播在家乡举办“村晚”并线上直播。在该计划带动下,过去一年,超4700名主播在抖音进行了约3万场“村晚”直播。#我要办村晚 等“村晚”相关话题内容在抖音平台累计播放量破8亿次。 抖音直播相关负责人表示,对特色民俗的弘扬保护要从“被看见”开始。“才艺主播正在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在抖音,平均每天约80场‘村晚’直播上演,才艺主播办‘村晚’展现家乡民俗正在成为新风潮。” (三地主播自办“村晚”迎新春) 南北新春“村晚”火热开演 央视白岩松盛赞主播传承文化遗产 1月11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本周人物栏目报道了抖音才艺主播郑冬蛟。节目中介绍,为推广当地传承了800多年的鱼灯表演,郑冬蛟放弃外地月薪一万多的工作回村组建鱼灯队、通过直播推广鱼灯、举办“村晚”的故事。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表示:很多文化遗产仅靠呼吁和责任感是保护不下去的,必须创新手段、内容方式,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让年轻人愿意参与,才会把路越走越宽。“郑冬蛟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样板。”白岩松评论道。 (郑冬蛟办“村晚”获央视新闻频道报道) “锣鼓响、脚板痒”,在郑冬蛟的记忆里,儿时村里每年正月初二到十八,街巷上的鱼灯锣鼓响起,年味儿就来了。但随着会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瞻淇鱼灯巡游一度停演。为了振兴鱼灯,身为村干部的郑冬蛟尝试成为才艺主播,在@鱼承薪火 的抖音账号上表演嬉鱼灯、介绍其历史。通过直播镜头,瞻淇鱼灯被不少外地网友认识,留言询问“哪里能看直播”“怎么请你们来演出”。郑冬蛟介绍,开始直播后,“今年下半年演出机会多了四五成。” (郑冬蛟通过抖音直播推广瞻淇鱼灯) 这次办“村晚”,郑冬蛟希望通过直播让瞻淇鱼灯名声更响,“让鱼灯出去、游客进来,年轻人也就愿意回来创业、传承鱼灯了。”“村晚”舞台上,老中青三代鱼灯表演者齐上阵,年纪最大的鱼灯队员已经70多了。他手握竹竿稳稳扛起鱼灯,与同伴交替穿梭做出“鱼跃龙门”等瞻淇鱼灯经典动作,敏捷身手不输年轻人。在外务工的妇女也提前回村筹备节目,用流行热歌编排广场舞。郑冬蛟还邀请了此前办过“村晚”直播的抖音主播@甄妮刀马旦、@泗州戏贡筱玉来助阵。“村里的晚会年味儿真浓!”“这才是过年气氛的天花板!下次要去现场看。”直播间里的网友纷纷评论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