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怎么回事 这意味这什么(2)_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移动版

> 新闻快讯 >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怎么回事 这意味这什么(2)

在大地测量方法中,利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从水准零点起算,采用分段测量的方法,累积就可以得到地面点的物理高程。实际操作中,经过几代测绘人的积累,全国各地都已经从水准零点引测了海拔高度已知的基准点,建立了完善的坐标网络,测量就不需要每一次都从头再来。本次珠峰的测量就是从位于西藏拉孜的基准点开始的。

据党亚民介绍,从拉孜到珠峰脚下的前半程,采用水准测量法,每隔几十米竖立一个标杆,通过水准仪测出高差,一站一站地将高差累加起来。当精确高程传递至6个峰顶交会点后,则利用珠峰之巅竖立的测量觇标,采用三角高程交会测量法测出峰顶相对于这几个点的高程差。最后,通过进行重力、大气等多方面的改正计算,确定珠峰高程。

珠峰峰顶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平面。从山脚下的各观测点瞄准峰顶测量,目标点难以一致。早期的珠峰测绘多在无人登顶的情况下进行,测量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必须由人将觇标带上峰顶。“有了觇标,在山脚下布设的观测点就能更精确地照准峰顶的测量目标,从而测得精确的角度和距离。”国测一大队副队长张庆涛说。

以前,都是登山队员帮助测绘队员把觇标带到峰顶。这一次测绘技术人员和登山队员一起登顶,“专业测绘人员对GNSS接收机、雪深雷达、气象测量和觇标等设备更熟悉,获得的数据更可靠、严谨。”李国鹏说,“另外,专业测绘人员操作仪器更熟练,可减少人员在顶峰停留时间。”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30-40℃,风力可达十几级,含氧量极低,气候非常恶劣。每年的十月到第二年三四月,是珠峰地区的风季,风速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峰顶没有遮挡,季风非常强劲。六月到九月是珠峰地区的雨季,多出现雨雪交加或大风雪天气,瞬息万变。五月正是风季和雨季交替的短暂时间,风雪较小,是登顶的唯一“窗口”。

2020珠峰高程测量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程鹏飞介绍,即使在五月,也只有两三次适宜于登山的好天气,而且每次只有连续两天半左右的好天气。这次登顶测量,前两次回撤修整,也都是受大风、降雪等天气情况影响。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正在向珠峰峰顶挺进。2020珠峰高程测量路线包括6个营地,高差约3600米。测量登山队从海拔约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途经绒布冰川和东绒布冰川,抵达5800米的中间营地宿营,随后到达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

前进营地处于群山环抱的窝谷地带,空气流通不畅,高原反应强烈,号称“魔鬼营地”,是队员训练低氧耐受性的第一关。“在前进营地因高原反应产生心理恐惧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在海拔6500米因严重高反而开始自我质疑,那之后的几千米海拔肯定无法走完。”为了平静队员们的心态,国家登山队员袁复栋每天都安排向导凌晨2点钟去每个测绘队员的帐篷确认情况。

测量登山队员在前进营地进行适当休整后,先后途径北坳大冰壁抵达海拔7028米的一号营地;穿越大风口抵达海拔7790米的二号营地;从海拔8300米的三号营地出发,经过第二阶梯,最终于5月27日成功登顶。

据2020珠峰测量登山前线指挥部总指挥、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介绍,北坳大冰壁、大风口和第二台阶,是从北坡传统路线攀登珠峰的三大难关。

今年珠峰雪势过大,北坳大冰壁也成为本次测量登山活动的最大难点。

海拔6990米的北坳大冰壁,有高差近400米、厚度100多米的冰雪墙,平均坡度近40度,是珠峰北坡经常发生崩塌和雪崩的危险路段。

测量登山队5月11日就曾在此遭遇到流雪危险。24日,借助底部事先修好的路绳和上升器,经过4个小时的行军,测量登山队员最终到达冰壁顶。

因为峰顶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测量登山队员必须在两小时内快速完成任务。

登顶后,队员们首先在峰顶竖起测量觇标,在觇标顶部安装GNSS天线进行静态观测,地面6个交会点同时对峰顶觇标进行观测。同时,启动冰雪探测雷达和重力仪开展相关测量。

相比峰顶短暂而又紧张的测量工作,最终确定珠峰精确高程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