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加工工艺主要分为干法和湿法工艺。干法以大包粉为原料,将所有营养素按配比搭配,成本较低,且不清楚大包粉的生产日期;湿法则以鲜牛奶为原料,尽管成本较高,却可以做到杀菌彻底、营养均衡、口味新鲜。 吴松航透露,被消费者追捧的进口奶粉,大多采用干法。为掩盖干法工艺奶粉的“不新鲜”,一些企业甚至加入香精来提高奶香。 2 晒出“好成绩” 消费者“恐慌”的另一面,可能大部分人没有留意这一个数据: 98.7%——2016年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抽检合格率。同年,食药监总局组织的全国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6.8%。 而在2017年《中国奶业质量报告》发布会上,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主任王加启给出了这样一串数字:中心带领全国45家质检机构,连续9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检测计划,覆盖全国所有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截至2016年,累计抽检样品17.8万批次,检测指标包括违法添加物、微生物指标等十余项。三聚氰胺等违法添加物的合格率一直稳定在100%,主要质量卫生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最重要的是,奶制品质量安全体系已经建立,不再是被动式的应急。”王加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九年弹指一挥间,在奶业人看来,这是值得骄傲的一份成绩单。 市场买样、异地抽样、轮流检验,月月抽检、月月公布,单列门类开发布会……在食品业中,这样的待遇绝无仅有。2013年9月,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公开推介三批共19家奶粉企业的新品。尽管协会多次否认,但入选企业仍被视为“奶粉国家队”。在外界看来,乳协的推介某种程度上是在为国产奶粉品质背书。 2013年12月,食药监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主要原料为生牛乳的企业,其生牛乳应全部来自企业自建自控的奶源基地,并逐步做到生牛乳来自企业全资或控股建设的养殖场。 2016年6月,《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和管理办法》落地,每个企业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对奶粉的配方进行注册,意味着我国对婴幼儿奶粉的管理上升到药品级别。 民意抱怨,加上高层关注,倒逼出了企业行动,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措施都上马。国内自建奶源,甚至连“收购国外牧场-罐装生产-回国销售”的模式一度都成为风潮。雅士利索性在距离奥克兰50分钟车程的地方购买牧场、建厂生产。“当时,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奶源的期待。”朱国刚说。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去过不少奶粉工厂。参观过后,最直接的感受是“腰杆子硬了”,“国内随便拉一个像样点的企业,装备都比国外好”。 现在,部分牧场和工厂还成了休闲旅游景点,供消费者近距离参观奶牛养殖、奶粉生产加工的过程。这不仅是一次消费者体验,更是企业公关。“眼见为实。”刘森淼说,2017年,君乐宝启动了“世界级奶业小镇”项目,预计将迎来80万-100万游客。 至于质量检测,按照飞鹤乳业副总裁卢光的说法,国内乳企已近乎“自虐”。以飞鹤为例,24小时跟踪检测,“不是等到最后再看合不合格,全程的关键点都要把控,25道检测程序,涵盖了441项次的检验。”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同“工艺领先、设备一流”的说法。不过,担忧仍在:“中国奶业最大的问题是人,当时三鹿奶粉出事,和设备有关吗”“合格率会不会有猫腻?三鹿奶粉出事前,抽检合格率也很高啊”。 3 “咋就是没人信呢” “年年都是,见怪不怪了。”河北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深吸一口气,向南方周末记者念叨,一说奶粉好,逆反心理马上出来;反倒是说不好,特别惹人关注。这几年,他越来越觉得协会和消费者“对不上话”:“业内做了这么多工作,咋就是没人信呢?” 2017年上半年,吴松航参加了农垦系统闭门会,国内五六十家乳粉企业关起门来“说说心里话”。不少企业也觉得憋屈:为啥我们做得这么努力了,消费者还是不买账? “信任危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靠一味的宣传能解决的。”中国奶业协会原常务理事王丁棉觉得,过度宣传往往适得其反。奶企的自证清白总像自卖自夸,政府公布的数据干巴巴,说服力有限。 他批评一些官员和企业的思维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意识到公众的心态变化了,还限于技术细节,在民意沸腾时反复强调国产奶粉质量世界领先,这是不理解公众的表现。” 雷永军为多家奶企做过营销策划,碰到过“脑子转不过弯”的老总,老总谈了一大堆宏观的企业定位,最后反问:“不提质量,你让我宣传啥?”他的回答是:高层次企业很少强调设备如何先进、多少年没出食品安全事故,“一定是润物细无声”。 吴松航不怪消费者不领情——毕竟,没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出现闪失。他将矛头指向了贴牌洋奶粉:“假外资的盛行,是导致信任危机的重要因素。” 三聚氰胺事件后,外资品牌遍地开花,仅来自新西兰的配方奶粉就多达200个品牌。有些是委托当地企业加工并只销往中国的品牌,有些则完全在中国生产、罐装,贴上在新西兰注册的商标,“金字标牌”让身价倍增,却存在很大的质量安全风险。 2013年,连新西兰奶粉出口协会都看不下去了,主动到北京整顿“山寨”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新西兰奶粉,只有6个企业20多个品牌。” 2014年5月1日,洋乳粉新规正式实施。对华出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境外生产企业,如未按照《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办理注册,其产品将不被允许进口中国。不过,过滤贴牌洋奶粉的政策初衷似乎并没有实现,一些洋乳粉代工厂也通过了进口认证。 “贴牌洋奶粉洗白成了真洋奶粉,反倒降低了进口乳粉的门槛。”吴松航说,洋品牌铺天盖地进入小城市,更容易让消费者受到误导,“他们觉得进口奶粉很容易喝到,肯定比国产好”。 多位受访者怀疑,2014年后,利用自媒体抹黑国产奶的谣言,很多都是假外资的渠道商“蓄意策划”。“水军的误导,把政府、企业、媒体的努力轻而易举埋没了。”吴松航说。 不过,在业界人士自查之余,消费者更关注的是乳制品标准、工艺流程等直接涉及质量的问题,在不少澄清国产奶品质的文章后面,随处可见消费者的质疑、追问。 4 “只能靠时间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