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柯:我们没有把老人不愿意说的事情,展示出来给更多观众看,我们留下的是老人最真实的一面。你去问她(毛银梅)的时候,她也会跟你说,她小时候怎么从韩国逃难过来的,但是她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们没有去挖掘。所以我敢面对家人,敢做全国路演,去呼吁观众来看。你把她内心深处东西挖掘出来,那才是消费。 时间新闻:《二十二》拍摄项目是什么时候上马的? 郭柯:上海苏智良教授做“慰安妇”研究很多年了,他那记载了这些幸存者所有的信息。2014年1月1号开始走访这些老人。 正月接到苏智良教授的短信,说山西两位老人去世了,要下葬。2月6号和2月9号,抢拍了这两场葬礼。中间我们还拍了张先兔和李秀梅老人,刚好在山西那一带。拍完了以后,就停下来筹备。 5月底,顺利开机,拍到7月底。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都在剪这个片子。 (郭柯在《二十二》点映现场与观众见面图/剧照) 时间新闻:《二十二》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证的“慰安妇纪录片”。从拍摄到最后呈现,整个过程是否顺利? 郭柯:拍摄过程出现了投资人撤资的情况。2015年的10月10号,获得公映许可证,但没有发行方愿意做这个片子。我只能通过常规手段——申报电影节,通过电影节认识一些发行方,给这些片子一些展映机会,增加曝光率。 2016年底的时候,电影节也走完了。朋友找到我说可以试试众筹的方法,我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了,所以就试试,效果很好,50多天就成功了。 中国很多拍纪录片的导演,都希望用更长的时间,更好的团队去做一个片子,其实(中国)纪录片可以发展得更好。 希望老板们看远一点吧,虽然它的制作周期长,但是它的寿命会比一般剧情片更加长一点。 时间新闻:为何延迟到今年8月暑期档才进院线公映? 郭柯:8月14号是慰安妇纪念日。其实按正规程序来说,三四月份应该赶紧上,大片比较少,8月14号是星期一,这些对发片都不太好。 冲票房,这不是我们的初衷,它(《二十二》)的任务是能让大家了解慰安妇这个事件,就定到8月14号。 不能杂念太多,而且也庆幸吧,庆幸我不太了解这个市场。如果太了解这个市场,真像你说的那样,可能会前怕狼,后怕虎。有时候,我觉得杂念少去做一些事情,会比较好。 (摄制组在室外取景图/剧照) 谈思想 全片没有任何的引导 时间新闻:拍摄《二十二》想传达怎样的情感? 郭柯:《二十二》这样一个平静的片子,你能看到的是仇恨,就是仇恨;你能看到的是积极,是面对生活的积极,那就是,这完全取决于观众自己。这个片子没有任何的引导。 不要把她们当做“慰安妇”去看,你就当做一个正常的老人去看,你会在她身上收获到很多很多。你能看到什么,证明你心里有什么,这点很重要。 你看到的只有战争,只有慰安妇,只有痛苦,那证明你心里只有这些。我觉得你要看到,她们身上的快乐、阳光,她们身上能够给下一代留下来的这种积极,这一点需要我们心里有才能看到。 时间新闻:影片用了很多慢镜头,整体格调就很“缓慢”,是出于什么考虑? 郭柯:纪录片也要看题材,这些老人行动非常缓慢,所以我们可以用这种机器,机动性相对少一些。我们用一台机器在那儿,可以抓怕很多。 这种拍法其实从《三十二》就延续下来了,其实《二十二》都没有讨论怎么拍。和《三十二》一样,跟着老人们的节奏走,就行了。 包括电影空境的出现,其实就是把我自己的感受带进去。就像我去到这个房间里,我们也不能盯着老人看,打个招呼,了解一下,聊一下,我也要打量一下她的房间,窗户外面是什么。其实我就是把我自己的真实感受,我的视角传达给你。 时间新闻:使用这种拍摄手法,会担心大家看不下去吗? 郭柯:我们怎么去看待她们,这一点是需要思考的。不能还像以前那样去看她们。我怎么看待(她们),那我就最真实的去拍她们。 (95岁毛银梅在影片上映前离世图/剧照) 时间新闻:但是有人说影片很沉闷,甚至有些无聊? 郭柯:越无聊越好啊,越平静越好,生活就是无聊。但我不能跟大家反着来,我非要拍无聊,那也不是,我想从平静中寻找内在的力量。 你看湖面都是非常平静,它下面什么样你根本不知道,比如船到上面你会非常怕,对不对,它下面也许会暗潮汹涌。 就像这些老人,她坐那,我就觉得特别有力量,她的情感是非常浓烈的。而不是外在那种哭啊、喊啊,希望是平静以后的力量。 时间新闻:全片无解说、无历史画面,音乐仅在片尾响起。这样设计的初衷是什么? 郭柯:我们不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以前我们学习电影,用画面讲故事就行了,只要画面能传达的,为什么还要用其他辅助手段。 资料加进去,就是我们看到的这种关于历史的纪录片。难道不要历史画面,这事就讲不明白了吗?不用音乐这事就没有情感吗?我说未必,试试吧,就把所有东西都去掉了,做一件有挑战的事。 时间新闻:你会特别在意别人对片子的评价吗?特别是有些不太友善的评论。 郭柯:现在片子都这么成功了,我还在意什么呢。应该在意的是去思考这个片子到底给你带来了什么。 时间新闻:这些老人看过这部片子吗? 郭柯:我都是给家人看的,征求了他们的同意,老人我也会放给他们看。 7月7日,全国做点映,7月9号我去了武汉。从孝感把毛银梅老人的全家人,都接到武汉去看。看了以后,他们都非常感动。他们的孙子特别内向,一路都不说话,当在片子里看到自己奶奶的时候,就默默流泪。看到他(流泪),不是说伤心,温暖的流泪,让我们觉得心里都是温暖的。她孙女也是,不善言辞,不爱说话,但是全程都拿着手机,在那拍,想把奶奶记录下来。她的养女看了片子以后,也是一直说谢谢。 (郭柯在监视器后面指挥拍摄图/剧照) 谈历史 这些老人不是“慰安妇” 时间新闻:《二十二》是部记录中国幸存“慰安妇”的长篇纪录片。但正确来讲,“慰安妇”不是一个正面的用词,电影里也强调了这点。这也是你自己的理解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