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

当前位置: > 新闻快讯 >

95后女博士攻克“滴血验癌”?癌症没那么好查的

时间:2017-10-30 13:52来源:偶酷网新闻 作者:偶酷网新闻 点击:
原标题:95后女博士攻克“滴血验癌”?癌症没那么好查的…… 作者:希波克拉底门徒 编辑:odett

原标题:95后女博士攻克“滴血验癌”?癌症没那么好查的……

近日,一则“95后女博士带队研究滴血验癌,12项检测结果立等可取”的新闻刷爆朋友圈。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常宁博士的团队研发了采用光子晶体微球技术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方法,让检测更加快捷、准确,所用血量也很少,这是这个团队厉害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癌症能被更好、更准地筛查出来。

这个团队所用的肿瘤标志物,仍然是原来老的标志物,跟我们平时体检可能抽血化验的肿瘤标志物没什么区别。而实际上,权威的医学指南并不用肿瘤标志物来筛查癌症,而是用其他的检查办法。

原因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异常的人往往并没有患癌,肿瘤标志物正常的人也有可能患癌。用肿瘤标志物来查癌的性价比很低,结果也不准确。虽然你用了很高端的技术,让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更加快捷、准确,但跟实现更加有效的癌症筛查,还是有差距的。

“滴血验癌”听起来很美,但和更加有效的癌症筛查比,还是有差距的。

肿瘤标志物都有哪些?

有什么意义?

无论是常宁的高端检测方法,还是医院里面常规的检测方法,体检的时候拿到手里的报告都是一样的,那么多肿瘤标志物,到底各有什么含义呢?

癌胚抗原(CEA),可能与消化道的恶性肿瘤有关,比如结肠癌、胃癌,也有研究显示可以用来评估肺癌疗效,但吸烟、怀孕、肠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导致CEA升高。

甲胎蛋白(AFP),可能是发生肝癌的标志,尤其是显著升高或者迅速升高时,都提示有肝癌。但这都只是可能性,并非百分百确定,肝炎、肝硬化、怀孕都可能导致AFP升高。

糖原蛋白125(CA125)与卵巢癌相关,同时也和其他多种癌症有关,但最主要还是卵巢癌。有科学家在研究同时查CA125与经阴道B超,来筛查早期卵巢癌患者,不过目前证据是不足的。因为除了卵巢癌,其他很多情况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的良性肿瘤、月经期以及怀孕。

糖原蛋白19-9(CA19-9)和CEA有点像,和消化道的恶性肿瘤有关,同时也跟胰腺癌的发生有关。但是同样,CA19-9升高也可能与恶性肿瘤毫无关系,比如胰腺炎、肝硬化与胆管疾病(比如胆结石引起的胆汁淤积)等也能造成这个指标升高。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大名鼎鼎,女生可能最了解,HCG升高往往预示怀孕,验孕棒的原理就是如此。但很多人不知道,HCG升高可能提示某些比较特殊的癌症,比如绒毛膜癌与恶性畸胎瘤。这同样造成很多困惑,单独一个HCG升高并不能说明问题,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唯一一个被用作癌症筛查的肿瘤标记物,是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它能提示前列腺癌的发生。不过,鉴于前列腺癌是一种非常惰性的恶性肿瘤,疾病进展非常缓慢,很多人是死后尸检才发现前列腺癌的,所以用PSA来筛查前列腺癌,到底会不会给患者带来好处,目前还存在争议。

肿瘤标志物不能筛查癌症

那什么可以?

目前被证明有效的癌症筛查,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普通人群的筛查,这种筛查可以形容为“机枪扫射”,适合某年龄段的所有人群;另一种是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这种筛查则可以形容为“狙击枪点射”,先找那些很容易患癌(高风险)的人,再重点筛查他们。

适合普通人群的癌症筛查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意见,目前只有3种癌需要这种“机枪扫射”的筛查,分别为: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

乳腺癌

美国癌症协会建议:

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查1次乳腺钼靶。

高风险女性,不管年龄高低,需要每年查1次乳腺磁共振。

“高风险”包括:

 

 

是否高风险,需要咨询乳腺专科医生。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宫颈癌

宫颈癌的筛查就是为了发现HPV感染、癌前病变或早期宫颈癌。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21~30岁的女性,每3年查1次宫颈刮片,不需要做HPV检测。如果宫颈刮片发现异常,需要检测HPV。再根据结果更改筛查方案,具体咨询妇科医生。

31~65岁的女性,每3年查1次宫颈刮片,或者每5年查1次宫颈刮片+HPV检测。如果宫颈刮片发现异常,需要检测HPV,再根据两项检查结果确定新的筛查方案,一般都是将筛查频率改为每年1次,具体需要咨询妇科医生。

65岁以上的女性可以停止筛查,但前提是:前10年没有中断规律筛查,前20年宫颈刮片都没有发现异常。

即使接种过宫颈癌疫苗,也要按照上述筛查方案进行筛查。因为疫苗并不能覆盖所有亚型的HPV。

结肠癌

50岁以上的普通人,无论男女,都需要以下筛查手段中的1种:

每10年查1次结肠镜

每5年查1次乙状结肠镜

每5年查1次结肠钡餐造影

每5年查1次CT结肠成像(虚拟结肠镜检查)

每年查基于愈创树脂的大便隐血试验

每年查大便免疫化学检验

每3年查大便DNA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第1项的结肠镜筛查,其他所有筛查如果发现异常,都要再做结肠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

结肠癌高风险的人,不管什么年龄都需要进行筛查,主要靠结肠镜检查。因为结肠镜检查除了能检查,还有治疗功能。

那么哪些人是结肠癌高风险呢?

以前患过结肠癌或者腺瘤性息肉的患者

患炎性肠病(克罗恩病或者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有结肠癌或者结肠息肉家族史的患者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的患者

适合高风险人群的癌症筛查

这类“狙击枪点射”筛查的意义并不像“机枪扫射”筛查那么明确,能否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降低癌症死亡率,仍存在争议。以下列举肺癌、前列腺癌和子宫内膜癌介绍。

肺癌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大部分肺癌患者,在发现时就是晚期了,治疗效果并不好。美国目前在做一项包括50万人的低剂量胸部CT筛查肺癌的试验,初步结果显示,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CT筛查后发现的肺癌患者,死亡率比X线检查发现的患者降低了16%,但最终结果还没出来。

目前对高风险的肺癌患者,推荐每年查1次低剂量胸部CT。同时具有以下3项的,即为需要筛查的高风险人群:

55~74 岁

健康状况良好

30包年的吸烟史,并且正在吸烟或者戒烟少于15年。(包年数=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

肺癌筛查的对象为什么要健康状况良好呢?这是因为筛查也涉及一个性价比的问题,如果身体状况较差甚至有严重的心肺系统疾病,即便筛查出来早期肺癌,也不一定能耐受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也不大。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前列腺癌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