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千年前早期中国就有了“朋友圈”_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移动版

> 新闻快讯 >

四五千年前早期中国就有了“朋友圈”

良渚玉琮(cóng)资料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嵌绿松石铜牌饰资料图片

□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首席记者姚伟

前些天,记者在北大听讲座,发现早期中国存在一个“朋友圈”。

临近2016年末,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邀请考古界一流学者,以学术PK的方式,介绍浙江良渚、陕北石峁、山西陶寺、河南二里头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

与河南老乡、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一起,记者在现场体验了考古学界的“华山论剑”。

考古大咖们的演讲精彩不断,最让我们震惊的,是四五千年前的江南、塞北和中原,竟然有很多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早期中国文化交流的范围之广,超出我们的想象。

考古发掘表明,巅峰期的良渚曾举兵北征,逐鹿中原。地处陕北的石峁人,“也应该知道遥远的江南有一个良渚世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说,他相信早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上层奢侈品的交易网络。

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则认为,中国史前文化存在广泛的互动和融合,大范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促进了社会变革和进步。处于中国地理中心的郑(州)、洛(阳)地区,成为交流和互动的核心区域。大约4000年前,各地文化先进因素在这里完成整合,中国历史进入多元一体的王朝时代。

这次文化整合意义重大。中国虽然屡屡王朝更替,但一代接着一代,传承关系非常清楚。即使有分有合,分裂时不忘统一,统一时努力维护统一,成为世界上唯一连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文明古国。韩建业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四五千年前,经过长期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统一体。而后来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整合,也都发生在中原地区强盛的时期。

“动手动脚”发现“满天星斗”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这两句话影响深远。

中国历史悠久,国人历来为此自豪,但中国文明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又是如何起源的,过去没有人深究。对于传说的三皇五帝,过去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等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史辨运动,质疑“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上古史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考古学肩负起重建上古史的使命。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之说,就是要通过考古寻找中国早期历史的直接证据。

从那时开始,中国考古“动手动脚”,逐渐成为显学。最初的几十年,重大考古发现基本上都在中原地区,随着三门峡仰韶、安阳殷墟、郑州商城、偃师二里头、新郑裴李岗等遗址先后被发现,中原文明谱系渐渐清晰起来。因其他地区考古成就十分单薄,“中原起源说”成为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其他地区的文化都是受中原影响的结果。

但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与文明起源相关联的考古新发现一个接着一个出现。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巨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心建筑面积达290平方米;

辽宁省凌源牛河梁发现红山文化后期祭祀中心遗址,包括“女神庙”、长方形祭坛和三重圆式祭坛;

浙江余杭发现良渚遗址,美轮美奂的玉器,巨大的城址,宫殿区、内城、外郭城三重结构,显然已经达到很高的文明水准。

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发现巨大的古城遗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是当时发现的龙山时代30多座城址中最大的一座。显然这也是一个文明中心,其发展水平应该不低于良渚文化。

有趣的是,这个时代发现的重要遗址都不在中原,而是分布在中原的四周。从此,学术界主流观点发生转变,认为中国文明并非仅仅从中原发源,而是有许多起源中心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将全国考古学文化分为十区,后来又归并为六大区,即中原区、海岱区、燕辽区、甘青区、两湖区和下江区,这就是所谓多中心说。苏先生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

不过,苏先生认为,六大文化区之间并非互不关联,它们之间碰撞融合,形成一个“朋友圈”,在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

8000年前“朋友圈”有了雏形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位郑州女教师写下的字条,曾引发全社会共鸣,喜欢远方的人真不在少数。

遥远的古代,喜欢远游的人应该也不少,各种原因引发的远游和迁徙,大概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动力。而文化交流的方向和模式,则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详析中国地理环境: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在漫长的史前时期,逐渐发展出诸多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满天星斗”。而中国的四周为高山、大川、沙漠、海洋所环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一种天然的多元向心结构,各文化区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构成一个“朋友圈”。

处于地理中心的中原,自然与其他文化区发生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或许中原最初的发展水平并不比其他地区高很多,但更广泛的交流和互动,使中原博采周边文化成就,加以融合发展,越来越成为“朋友圈”的中心,当上了“群主”。

据韩建业研究,这个“朋友圈”在8000年前就有了雏形,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对“朋友圈”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形制规整、火候均匀、器类丰富,壶类造型多样、功能细化,还发明了鼎这种中国最重要的炊器;石铲、锯齿形石镰等工具磨制规整,石磨盘多琢出四足,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周围文化。裴李岗文化聚落已小有分化,小的面积仅几千平方米,较大的舞阳贾湖遗址有5万平方米,新郑唐户遗址更是达30万平方米。

从陶器、石制工具、住宅、葬俗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韩建业认为裴李岗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影响很大,它强盛时向西扩大影响,将渭河流域、汉水上游和黄河中游以北地区与中原联系在一起;衰败时向东迁徙,将中原文化因素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北地区文化中,从而形成早期中国文化“朋友圈”的雏形。

5000多年前“朋友圈”正式形成

在韩建业看来,早期中国文化“朋友圈”五六千年前就正式形成了,完成这一“大业”的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庙底沟遗址位于三门峡陕州古城南,经考古发掘之后,以其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