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千年前早期中国就有了“朋友圈”(2)
时间:2017-01-07 13:06 来源:偶酷网新闻 作者:偶酷网新闻 点击:次
大约6000年前,庙底沟类型异军突起,极具活力,迅速拓展影响范围。这个类型文化出现后,从自己的核心区——豫西、晋南、关中东部,向周围强力辐射,西到甘肃、青海、四川西北部,东到河南东部,北过河套,南达江汉。它的影响还波及更遥远的地区:东北远及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东达渤海和黄海之滨的山东和江苏北部,南面则跨过长江,深入长江中游地区。尤其是庙底沟富有特点的彩陶,更是广泛传播,掀起了史前中国一次壮阔的艺术大潮。 研究者认为,庙底沟类型的强力扩张,不仅使仰韶文化内部形成空前一致的文化面貌,更使其他地域文化交融联系,形成“朋友圈”,人类学、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称之为“中国相互作用圈”。 “这个在公元前4000年前开始形成,范围北自辽河流域,南到台湾和珠江三角洲,东自海岸,西至甘肃、青海、四川的‘相互作用圈’。”张光直在《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中写道,“我们看见了一个会持续1000多年的有力程序的开始,那就是这些文化彼此密切联系起来,有了共同的考古上的成分,这些成分把它们带入了一个大的文化网。” 庙底沟的强力扩张,激发了周边文化的活力,促进红山文化、大溪文化的发展。但数百年后,庙底沟的强劲势头衰退,周边地区开始反弹,来自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占领南阳,越过平顶山,到达郑州一带;来自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也越过豫东,进入中原腹地。 这个时期的中原无疑处于低潮。对于当时中原的人们来说,外来文化因素的大量进入,必然意味着一次痛苦的经历。但这次被动的文化交流,却也意味着更多的吸纳、更多的学习和交流,在经过磨难和奋争之后,日益增强的外来影响,反而逐渐转化为新的能量,中原文化逐渐又活跃起来,出现一些新的器物,表明中原重新开始了主动吸纳、融合创新的道路。又经过约1000年的激荡沉淀,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光芒渐渐黯淡,而中原文化强势崛起,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文明核心地位。 中原文化为何逆势崛起? 早期中国“朋友圈”形成1000多年后,社会经历深刻变革,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是新面孔,有的是后继者。在距今4000多年前,这个圈里的成员主要有良渚、石家河、陶寺、山东龙山、陕西龙山、河南龙山(王湾)等。 距今4000多年前那段日子,大家似乎过得都还不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现了一些发达的文化。如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黄河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各具特色,盛极一时,在某些方面独领风骚。各地不约而同地出现繁荣景象: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较大幅度地增加。 但在距今4000年左右,情况却突然间发生巨大变化。各地的聚落数量锐减,规模也显著缩小,人口似乎大幅度减少。“朋友圈”中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咖相继消失,被一些新面孔取代。而奇怪的是,这些新面孔都没有“前任”帅,穿得也没有“前任”体面。整个社会似乎都在退步。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河南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发展为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一脉相承,没有断层,也没有衰退,反而吸纳、整合良渚、山东龙山等先进文化因素,生机勃勃,逆势崛起。 中原崛起,周边大范围衰变,这是为什么?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引起了学者们浓郁的兴趣,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巍对此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大范围衰变为哪般? 在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继承大汶口文化传统,并再创辉煌,其酒器丰富多彩、造型优美,质地纯净的黑陶和白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尤其壁厚不足1毫米的“蛋壳陶”,令人叹为观止。但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山东龙山被岳石文化取代,其陶器、石器、玉器,都与“前任”相差甚远。 在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盛极一时,其高超的琢玉工艺、精美绝伦的各种玉器,以及神秘的祭坛、巨大的城址,都令人惊叹。但良渚之后分布于长江下游的马桥文化,玉器很少,陶器的质地、造型、制作工艺也与良渚相差甚远。 大范围衰变的原因是什么?是中原崛起打压了其他地域文化吗?史书中有大量尧、舜、禹征伐“三苗”的记述,学界一般认为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就是“三苗”,考古发掘也证实,石家河文化衰落后,该地区呈现中原文化面貌,被纳入中原文化系统。 良渚的衰落,也可能与此有关。王巍指出,在长江下游地区,相继发现了与豫东龙山文化风格相近的文化遗存,它们被称为“南荡遗存”或“广富林遗存”,其年代晚于良渚文化。似乎在良渚文化军事扩张失败之后,中原势力南下到达长江下游地区。他们的到来可能与良渚文化的衰落有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也认为,考古学线索表明,良渚的衰落始自北征的失败。 但军事征伐不能解释其他地区文化的衰变。王巍认为,气候的异常变化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据国内外古环境专家研究,距今4000年左右,全球相当一部分地区气候异常,气温大幅降低,降雨极不正常。而先秦不同文献均记载了尧舜禹时期的气候异常和大规模洪水泛滥。在山西陶寺、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均发现洪水泛滥留下的痕迹。一些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厚达半米多的淤泥层。 上述种种,表明在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大范围文化衰变。 中原文化务实进取 在那次大范围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原地区没有衰落,反而在战胜灾难的过程中兴盛起来,原因何在呢?王巍从自然环境和文化性格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黄河中游位于中国的二级台地,地势高低错落,古代人多聚居在河边的台地或山坡上,因此受洪水的影响较小。二里头文化来自嵩山地区的王城岗、新砦,与洛阳盆地相比,更可免受洪水泛滥之苦。此外,黄土渗水性好,洪水退后,可以迅速恢复生产,进行自救。中原种植粟、黍、小麦、稻、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农业的多样性,也使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 中原逆势崛起,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务实进取、韧性十足的文化个性。 大量的考古发现,使学者们对不同地区文化个性有十分清晰的认识。红山、良渚、石家河等文化的贵族墓葬中,往往随葬数量众多的高等级玉器、精美陶器。凌家滩遗址的一座墓穴虽不足7平方米,随葬品却多达330件,仅玉器就多达200件。这些地区文化宗教色彩相当浓厚,无节制地将大量社会财富、人力物力挥霍于非生产性的宗教祭祀建筑和活动中。 而中原遗址也有恢弘的建筑、大型的墓穴,但随葬品不多,一般只有几件陶器,一把玉钺。严文明先生指出这是一个“务实进取”的文化,“强调军权和王权,讲究气派,却不尚浮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