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口蹭网农民工走红背后:最感动城里人的认同(2)_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移动版

> 国内要闻 >

地铁口蹭网农民工走红背后:最感动城里人的认同(2)

  他们只知道,这里是上海浦东新区,发往这里的快递,都用黑色加粗记号笔标记着,“沪东,工地”。工地上有管午饭的食堂,青菜三块钱一份,肉菜五块到八块钱一份,在敞开的工棚里吃饭,饭还没上桌,就冷透了。

工友们正在吃晚饭,图片左边为一对打工者夫妇。新京报记者罗芊 摄

工友们正在吃晚饭,图片左边为一对打工者夫妇。新京报记者罗芊 摄

  不出意外,两年后,这块葛远征眼中的“工地”会被人称作“滨江凯旋门”,这是未来的陆家嘴临江豪宅,房价每平米均价16万元,小区内配套了6000平的私人会所。这个地方,距离国家级金融中心陆家嘴只有两公里,距离东方明珠电视塔三公里不到,站在葛远征正在施工的楼层,一抬头,黄浦江浪花翻滚,在脚下奔流。

  农民工许海庭听说了这里的房价,默默算了一笔账,“我们建的房子,一套两千多万,我不吃不喝,要7辈子才能买得起”。

  他曾经在广州塔小蛮腰旁边盖过房子,也不知道小区叫什么名字,只听包工头说,那里的房价更贵,一套要五千多万,他瞪直了眼睛问记者,“你说,是什么样的人能够住得起这样的房子呢?”

  来上海近三个月,葛远征去过一次东方明珠。下班了,盯着东方明珠的塔尖一直向它骑过去,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他发现,“原来东方明珠晚上会开灯,是会变色的”。当然,他没有进到电视塔里面去,“别费那钱”。

  他也想过要不要去工地附近的世博园玩一下,“听说很好玩,玩一天耽误一天的工钱,还是不去了吧”。

  最感动的事,是来自城里人的认同

  比起上海的房价,葛远征更关心的,是食堂的菜价。

  他不喝酒,也不吸烟,支出的大头是吃饭。工地的食堂“偏贵”,一个鸡腿五块钱,三个馒头两块钱,他更愿意去路边的小吃摊买饭,10块钱有两个荤菜、四个馒头,一点素菜。

  葛远征心里有本账本。在河南老家,种西瓜和打零工的收入,一年不超过3万元,出来城里做建筑工人,刨去春节回家等时间,一年出工300天以上,每天挣250元左右,年收入在7万-8万之间。

  每个月末,工头会发放一千块工资作为下个月的生活费,剩下的工钱,需要等到年底放假回家前,一次性结算。这五年,葛远征每年都能带4万-5万元钱回家,他用这些钱,盖了新房子。

  来上海两个多月了,葛远征在这个超级大都市,过着工地、板房两点一线的生活。

  每天傍晚,他和工友们一起,骑半小时自行车穿行在浦东新区的道路上。这段旅程,他们会经过上海世博园的入口以及一些五星级酒店。等红灯的时候,他们会看看路上跑的汽车,好车多得很,“有一天回家,路上数了十三辆宝马”。

葛远征骑着二手自行车回板房。新京报记者罗芊 摄

葛远征骑着二手自行车回板房。新京报记者罗芊 摄

  入冬了,道路上的电子屏幕打出了“霜冻黄色预警,谨慎驾驶”的字样,葛远征并不关心这些,他只想快点骑车,早点吃上热饭。

  工人居住的板房是用简易铁皮搭起来的,不到20平米的房间,放了12张高低铺。葛远征所在的宿舍住了9个人,大家东西不多,一人一个带盖子的塑料涂料桶,用来打热水,一床工地发的被子,两套工作服,一套自己的衣服,“回家过年的时候穿”。

  宿舍里有一对夫妻,都是打工者,葛远征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两人是江苏来的,在宿舍角落拉个布帘子,共睡一张床板,“女的爱用手机看电视剧,男的每天晚上喝一杯老村长(单价16.5元一瓶的白酒)”。

  板房像个小村落,农民工们生活中需要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在板房附近解决。

  还没住进来,宿舍墙上便张贴上了各式各样的小广告,“医生上门”、“春运金杯车返乡”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两样。

  每天五点过后,工人们陆续回来,板房大院门口,摆起了一溜小摊,摊主呵着白气,卖些日用品和小零食,“鞋垫五元三双”,“厂家直销3米加长数据线10元一条”。这里最受欢迎的零食是“花生瓜子咸豌豆”,价格便宜,又消磨时间。

  板房门口有“露天理发店”。一位上海大妈,头顶着小矿灯,手拿电动剃头刀,客人来了往板凳上一坐,围上理发围布就可以开工了,五块钱一个人,只剪平头和毛寸,北风一呼啦,断发自动被吹落到地上,刷子都省了。

板房门口的露天“理发店”。新京报记者罗芊 摄

板房门口的露天“理发店”。新京报记者罗芊 摄

  夜里,大家吃过饭了,会打热水泡脚,一边泡脚一边唠嗑,听舍友讲些新鲜事,“你知道吗,湖北人说摩的,叫麻木”,旁人乐呵呵接起话茬,分享今天的见闻。“孩子”是这群人最骄傲的谈资,葛远征最好的朋友老崔,他儿子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工地上人人都知道。

  住在板房里人,并不避讳称呼自己为“农民工”,农民工辛苦,“只要还能喘口气,还是去上班,只要笑哈哈,还是去上班”,有位64岁的农民工,身上贴满了膏药,还是每天干活。

  但农民工也光荣,“别看我是农民工,中国研制出一个新武器我高兴得不得了”。

  他们最感动的事情,是来自城里人对自己劳动的认同。一次,一位上海老先生在地铁站遇到许海庭,对他点了点头,说了一句,“上海那么多高楼大厦,都是你们辛苦给我们建设的呀”。

  那话他一直忘不了,“听了心里真的很舒服”。

  最亲爱的人

  葛远征缩在地铁口寻找WiFi的样子打动了很多人。许多网友评论,“心疼”、“生活不易”。

  也有一些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计较几十块钱手机流量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