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患者的“毒瘾”:暴食后硬要用手扣吐出来_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移动版

> 国内要闻 >

进食障碍患者的“毒瘾”:暴食后硬要用手扣吐出来

  原标题:被食物吃掉的人

  每天中午十二点和晚上的八点左右,是“兔子”们集中活跃的时间。按照平常人的作息,这两个时段,人们刚好吃完饭。“兔子”们也是,只不过他们的生活多了一道工序——催吐,他们要把刚刚吃进去的食物通过各种方式吐出来,用手或者直接插进胃里的塑料管。

患厌食症的法国女模伊莎贝尔·卡罗。图片来自网络

患厌食症的法国女模伊莎贝尔·卡罗。图片来自网络

  一整只烤鸡、一个汉堡、一个鸡肉卷,一包薯条、两杯400ml可乐,一边看着动画片一边吞完这些,林婷婷觉得她获得了久违的满足感,这是“最快乐最纯粹的时刻”。很快,负罪感挤走了满足感,心里有个声音提醒她,“林婷婷,你又要变胖了!”

  她冲进洗手间,蹲在便池旁,低着头,将食指戳进喉头,一股恶心感袭来,刚刚吃进去的食物从喉咙倾泻而出,“像开闸泄洪一样”。直到呕吐物变得透明,林婷婷知道,她不会再有负罪感,因为刚才吃进去的食物已经被悉数清除。

  林婷婷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在医学上,神经性贪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进食障碍属于精神类障碍。它的相关疾病还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其他特定的进食障碍。西方流行病研究数据表明,进食障碍的患病率约0.5%到1%。这意味着,每一百到两百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进食障碍。

  在中国,进食障碍患者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这是庞大而隐秘的群体。他们无法正确处理食物带来的身心痛苦,耻于向家人、朋友倾诉,只能在社交网络上寻找病友,抱团取暖。“暴食症吧”、“催吐吧”,类似主题的QQ群,都是这些患者的聚集地。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心身病房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说,进食障碍往往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它的危险性一直以来被公众忽略。“进食障碍在精神科里属于小病种,但却是精神障碍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死亡率高达5%-15%。”

  镜子、体重秤和卡路里

  “天啊,我怎么这么胖!”17岁那年,湖北女孩林婷婷无意间在商场的试衣镜里瞥到了自己,“被自己吓了一跳”。

  镜中的女孩,身高170厘米,体重200斤。双下巴、大象腿和壮实的胳膊,都让林婷婷觉得厌恶。

  此后,这个女孩的形象被抽象成短发、身材臃肿的卡通女孩,反复出现在林婷婷的日记里。在页边空白处,林婷婷写上“虎背熊腰”和“大饼脸”,再加上几个大大的感叹号。

林婷婷在日记中立志减肥。受访者供图

林婷婷在日记中立志减肥。受访者供图

  因为身材,林婷婷从小就不喜欢自己。初中时,有同学给她起外号,说她胖,她不但不生气,还对着别人笑,没人的时候,再扭过头去抹泪。她慢慢变得自卑。小学六年级那年,她喜欢上一个男生,到了高二也没敢表白。

  “胖子没有幸福可言。”在日记本里,林婷婷告诫自己。

  17岁那年,她决定改变。

  她开始以节食、过度运动的方式减肥。生活被量化成一串串数字:每天只允许摄入1700大卡的热量,这是根据她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出的日常所需热量的最低限度,这意味着,她三餐只能吃一碗面条、一口米饭、一口菜和一个苹果;晚自习后,跳绳2000个,做200个仰卧起坐;每天用皮尺测量胸围、臀围、大小腿围和手臂围,这些数字,每个月被绘制成一张折线图。

  每到饭点,林婷婷坐在餐桌前,摆在面前的米饭、苹果和包子,很快在脑子里换算成热量:210大卡、83大卡和227大卡。然后,随便扒拉几口。

  半年后,她惊喜地看到折线图走势一路向下。体重秤告诉她,她减了60斤。她拿出以前的裤子,两条腿居然可以塞进一个裤管里,“心里跟放烟花一样!”

  林婷婷觉得,变瘦以后,生活好像全面进入了某种高峰——整个高二年级都流传着她减肥成功的故事,女生们都来向她取经。就连初中给她起外号的男生,也在同学聚会上不吝赞美,“林婷婷,你真漂亮!”

  她并不知道,潘多拉魔盒已经悄悄开启。

  高三的一天,林婷婷被饥饿感击中了。她报复性地吃完了一大盆排骨汤和两碗米饭。很快,身体上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负罪感开始撕扯她。她近乎本能地想到一个方法——把它们吐掉,吐掉就不会长胖。

  接下来的生活好像进入了暴食和催吐形成的旋转门,“那种感觉就好像毒瘾发作一样”。林婷婷一边暴食、催吐,一边在日记里劝诫自己,“不能这样,会死掉的”。

  在寝室的卫生间催吐时,林婷婷把手机里的音乐调到最大声,以免室友听到她呕吐时发出的声音。暴食催吐频率最高的那个冬天,她的右手食指关节因为抠吐被牙齿擦出了伤口。有同学问起,她赶忙遮掩,“这是冻疮”。

因长期催吐,林婷婷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关节留下了伤疤。受访者供图

因长期催吐,林婷婷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关节留下了伤疤。受访者供图

  “兔子”族

  到武汉上大学后,林婷婷发现,原来她也有同类。大二那年,她在一个大胃王博主页面上,看到了一群叫“兔子”的人。

  这些患有神经性贪食症的病人自称“兔子”。“兔”是“吐”的谐音,寓意柔弱和胆小。他们极度怕胖,自我评价体系完全建立在身材和体重变化上。他们在深夜、独处、焦虑、沮丧的情况下暴食,再在罪恶感的驱使下,试图利用利尿剂、泻药、呕吐等方式清除吃掉的食物。

  这些聚集在百度贴吧、QQ群里的“兔子”们以年轻女孩居多,她们和陌生人分享着自己黑暗而隐秘的一面——给自己换上“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头像,在每天饭点前后准时分享暴食的快感和催吐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