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患者的“毒瘾”:暴食后硬要用手扣吐出来(3)
时间:2018-01-17 21:50 来源:偶酷网新闻 作者:偶酷网新闻 点击:次
在心理治疗师韩煦的记忆里,即使父母带着孩子来看进食障碍专科,也常常陷入互相指责的怪圈。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太作了,要是不作,早就好了;孩子又觉得,她生这个病,和小时候父母的对待方式有关,家长话里话外地说孩子胖,孩子就会有自卑心理,尝试去减肥。 陈钰说,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进食障碍是精神科需要处理的问题。在诊疗中,很多家长都觉得吃不下饭是肠胃问题,要看消化科;闭经是内分泌问题,要看中医或内分泌科。很多时候,病情都被耽误了。 即使专业医生也未能走出认知盲区。李苗是一位有九年神经性贪食症病史的进食障碍患者。她曾在教科书上看到自己的症状符合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标准,但不确定。2015年的一天,她终于鼓足勇气走进当地一家精神专科医院时,医生跟她说,这不是一种病,不需要治疗。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李苗的进食障碍越来越严重。 韩煦曾遇到一个极端病例。前一天,一个女孩还在一家网络医疗平台上咨询进食障碍要怎么治疗,第二天就看到家长的消息,说孩子已经过世了。韩煦说,每次看到这样的消息都非常难过。 类似的悲剧已经被重复了太多遍。在聚集了两万三千多名用户的百度“暴食症吧”,很多病友都知道一对母女的故事。 女儿因过度减肥死亡,在她大学毕业后的两年里,考研和国考接连失败,只得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控制身材上,到最后,连最信任的身体也背叛了她。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她写道:“胃溃疡,继发性闭经,食道逆反流,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毛病,或许有一天,这个被我折磨的身体就会像老化的机器再也不运转了……” 在同一个贴吧里,悲痛的母亲写下了一条帖子:“自从你离开我合上眼睛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都碎了。孩子,你本不胖只是略显丰满,可你却不知道听了哪位高人的误导落入减肥的魔杖(掌),这三年来这魔杖(掌)掌管了你的命运,榨干了你的气血又控制了你的灵魂直到油尽灯枯。胖瘦难道比生命更可贵?我恨自己无法早点发现你的秘密,结果无法逆转,妈妈欲哭无泪。” 越早来治疗,越容易康复 进食障碍并非毫无治愈希望。 陈珏说,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是可以治愈的。以厌食为例,数据显示,45%的患者可以治愈,30%预后中等,25%预后较差,死亡率5%-15%。但至少将近一半的病人是可以治愈的。同样,贪食症的治愈率也在一半以上。 这几年,相关领域医疗资源的支持在增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陆续设置了专门针对进食障碍的专科病房。 何一就是康复者之一。康复后期,她创立了进食障碍公众号“一滴”。目前正在和其他几名志愿者一起运营,为21000多名用户提供支持。这些关注者中,大部分是正在和进食障碍斗争的患者,也有患者家长、医生、心理治疗师和营养师等。 “社会支持对康复非常重要。”经历过进食障碍后,何一辞掉了北京的工作,2016年到美国攻读临床社会工作硕士,她期待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工作者。 重新审视过去的七年多时光,她才发现,当时的思维定势多么荒谬。 “我会把喜欢的男生不喜欢我归因为我太胖了,而忽略了男女同时看对眼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会把参加工作之后没有很快得到提拔也归结为我外形不好,而不去思考其他原因。”何一分析说,“暴食、催吐这些行为就在无意识下成为帮助我逃避生活中痛苦的工具,因为要面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实在太难了,‘变瘦’就成了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 林婷婷就像过去的何一,她还在“变瘦就能解决所有痛苦”的思维里打转。 一天,她觉得心里太难过了。发微信给妈妈,“妈妈,你活了这么大岁数,有没有觉得暗无天日的日子?” “有啊,你生病的日子。”妈妈回。 那个夜里,林婷婷盯着手机屏幕,嚎啕大哭。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自己了,可能就不会暴食和催吐了。”她早就知道自己问题的症结,她想试着开始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第二天起床,她乖乖服下了医生开给她的百忧解和妥泰。 “越早来治疗,越容易康复。”陈珏说,对很多进食障碍患者来说,最难的一步就是下决心接受治疗。 (为保护病人隐私,文中林婷婷、李雨薇、何一、李苗为化名。) 责任编辑:霍宇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