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科医生都病倒了 很多人开始感受到医闹的苦果_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移动版

> 国内要闻 >

当儿科医生都病倒了 很多人开始感受到医闹的苦果

  原标题:最痛心!当儿科医生都病倒了,很多人开始感受到医闹的苦果……

  2018年1月

  一场全球肆虐的流感

  让中国各个医院里挤满了患者

  然而

  医生们却纷纷累倒病倒

  每年学医的大学生越来越少,因为担心医闹、收入不高还有众人都知道的高饱和工作量,医疗行业正面临严重的“缺乏新鲜血液”。

  儿科是在这场流感战争中第一个“告急”的科室。

上海基本每个医院儿科平均要排队4小时;

深圳某医院一名儿科医生一天看了将近300个病人,是普通门诊工作量的3倍,不少医生带病坚持;

天津某三甲医院甚至因为儿科医生全部病倒而导致儿科停诊……

  大批家长在门口抱着孩子抱怨,“看病怎么这么难。”

  可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景象?因为儿科医生实在是太少了,而且正在越来越少。

  医闹说:杀死那个医生

  根据《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白皮书》的数据,截至2018年1月9日,中国有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其中经历过语言暴力的占51%,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都要发生27起暴力伤医事件。

  在儿科,这种现象尤甚。

  在儿科,是打针都有可能遭受医疗暴力的。一针不见血护士就有可能挨打挨骂,更别说那些对病儿直接负责的儿科医生了,挨打挨骂甚至已经成为了正常现象,每个医生都要时刻做好被患儿家属打骂的准备。

“我就这一个孩子!”

“孩子生病我们当然着急,你就不能忍忍吗?”

“我儿子有个万一好歹你也别想好过!”

“这都治不好,你配当医生吗?”

“你没吃饭,关我屁事?”

  2015年,一名上海的儿科医生就曾经在朋友圈发过这样一条心酸的朋友圈。

  上面这位医生只是被骂还算好的,还有医生被病患家属逼着“下跪道歉”,部分医生甚至他们的家人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胁。

  2016年10月3日,莱钢医院35岁的青年医生李宝华在值了一夜的班后被一名患儿父亲砍死。

  事发当天,李宝华先是在值班室被砍,随后跑到护士站后未能获救,又被拽到办公室被砍死。

  李宝华当时身中15刀,头部12刀。在砍完人后,行凶者甚至一度阻止医院抢救李宝华。

  而李宝华被杀的原因,是因为行凶者的孩子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患儿病逝后,患儿父亲将儿子的死亡归咎到了李宝华的身上,因而将这名年轻的儿科医生砍死。

  2016年2月4日,一名5月大患儿因重症肺炎入住平阳县人民医院,下午病情急剧恶化抢救无效死亡。家属集结数十人打砸医院儿科病房,辱骂医务人员,并殴打一名怀孕六个月的护士,打人者边打边骂,“我的孩子没了,你的孩子也要一起陪葬。”

  2017年10月30日,一名新生儿在抢救31小时死亡后,患儿家属拒绝尸体解剖,一口咬定是医院注射疫苗致死,索要120万元赔偿,将尸体停在儿科病房,持刀追砍医务人员,将儿科科室打砸,将电脑等办公设备全部砸毁。

  不仅医生无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甚至连自己的至亲骨肉都无法保全。

  2016年6月13日,湖南益阳岳家桥卫生院一位医护人员的孩子被患者砍伤,而这位孩子仅仅十岁。

  凶手在医院记恨上这名医生后,尾随该医生的孩子上学放学,并在孩子上学途中持刀连捅孩子13刀。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无数儿科医生都曾经遭受过病人家属的“死亡威胁”,甚至连带着医生家属都要小心翼翼。

  这群儿科医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日夜不休的在挽救其他人的生命,可讽刺的是,他们连自己的生命甚至自己孩子的生命都保护不了。

  就像有句话说的一样,在外科看病,你要面对的是一个大人。而在儿科看病,你要面对的是一个儿童和一群大人。

  更令人心寒的是,在层出不穷的医闹事件背后,竟有网民在大声叫好。

  201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浩被凶手杀死之后,某网站做了调查,六千名参与调查者之中,有四千人对这件事表示高兴。

  那些不该医生承担的风险,他们正在被迫承担,某种意义上说,医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

  正在逐渐消失的儿科医生

  在中国,儿科医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业。

  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中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而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才仅为10万人左右。

  要知道中国0-14岁儿童目前有2.6亿,这10万儿科医生要服务2.6亿儿童,平均一名医生要服务2000名儿童。

  而这个缺口在目前并没有被填补上,反而正在不断扩大。

  因为现在的年轻医学生,宁愿去内科、妇科,也不愿来儿科做医生,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

  到2011年,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内仅增加了5000人。每年中国有80万医科生毕业,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人,而成为儿科医生的只有300多人。

  不仅新增医生人数少,本身已经是儿科医生的人也在逐渐离开这个行业。

  据调查,34%的儿科医生在两年内有辞职计划,23%的儿科医生不确定。基层医院儿科医生选择两年内辞职的比例更高,达到了41%。

  或许有人认为,儿科医生虽然面对的是“医闹”这样的高风险,但对应的,他们的收入也高于平均。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但收入仅为他们的四分之三。

  36%的儿科医生税前收入在3000元以下,76%在5000元以下,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仅为24%。

  钱少,事儿多。

  和许多科系不同,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在这个行当,很多时候认真和耐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因为孩子和成人不一样。

  孩子生病时,没办法准确的表述自己,也形容不好哪里难受;而陪同孩子的家长则是关心则乱,除了催促他再给孩子多看一下之外,并没法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

  像有的家长工作忙,并不知道小朋友班上是不是有人感冒,也不知道小朋友晚上到底吃了什么,甚至还有不少给小朋友乱吃药的。

  是的,当自家孩子生病时,再有基本常识的人也会乱了阵脚;更何况,现在很多人都不了解流感的基本预防和护理;再加上小朋友免疫系统弱,很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

  家长只看到了自家那一个生病的孩子,可医生每天眼中有上百个生病的孩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