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300万买学区房 女儿也只是进水平还可以小学(3)
时间:2018-01-26 22:28 来源:偶酷网新闻 作者:偶酷网新闻 点击:次
如果说张良购买学区房,通过财富与教育的合流与增值配置来实现初步的“教育自救”,李蕙的指向是民办教育的市场,荣路明的方向和他们又有不同,他用自己的行动,绘出一条疏离现有教育体系的曲径。为此,他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荣路明创办了一家阅读类教育机构,有5个教室,周末来上一次课的不到10个学生,其中两个是他的双胞胎女儿,女儿们正在家附近的、区里最好的公办学校里读五年级,随着父亲深入参与她们的教育,她们读完小学,很可能会告别现有的教育系统。 2012年左右,荣路明从公司的经营和财务中完全撤出,有闲暇和精力关注读三年级的女儿们时,很多问题让他感觉焦虑:学习成绩不理想,做事和学习都不专注、不主动,对什么事好像既不反感,也没有特别的热情。 “最重要的是,我一和她们交流,学校里都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儿啊?她们的回答总是,就那样儿吧。这么大的孩子,应该总是充满好奇心才对,这种状态让我感觉很不正常。” 比这些问题更让他焦虑的是,他发现孩子们正在这个固化的教育体系里重蹈他的覆辙。 初二随父母从陕西到深圳来的荣路明,算是这座城市里的第二代中产阶层,他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考上名校,出国留学,做过IT工程师,2003年时已月薪近万元。从这个角度看,他是现有教育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成功者”和“既得利益者”,但在创业之前,他曾陷入一段长时间的人生茫然。 “创业之前,人生都被设定好了,认真学习,考一所好大学,学一个好就业的专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做到了才发现,我好像对这些不感兴趣,我接受的教育,是牺牲好奇心和兴趣为代价的。”荣路明说,后来在参与自己孩子的教育中发现,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一个人学会不断思考和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形成不断行动的能力,并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人生的价值。 为了拯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荣路明决定给自己定位为“超级奶爸”,重新学习,全职辅助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 “我们也去了解过一些辅导班,比如数学,有的一次课要3个小时,孩子们在学校里一周5节数学课,一共才200分钟,辅导班一次就能上学校一周的课程,压缩时间、增加强度、反复做题,成绩肯定提高得快。但一味地增加压力,不是更容易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吗?” 三四年来,荣路明自学语言类教育专业,书看了20多本,也咨询过专家,之前他只是对主流教育体系的实际效果有所质疑,现在有了更清醒、专业的认识。“一年多里,现在孩子们已经能独立阅读大部头的英文原版小说了,语文也越来越好。”荣路明说。 一边自学一边行动,他组织孩子们和同学成立读书小组,在课外一起进行语文阅读,去年7月按照自己的方式,专门聘请外教,从绘本开始进行英语阅读,后来干脆自己成立了一家阅读类的小微教育机构,尽管暂时没有多少盈利,却也不用额外的投入。 他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们在关键时期的成长做了交易。尽管这些年,他可能付出无法评估的、赚取更多金钱的“机会成本”,在他看来却值得:“我能有机会陪伴孩子,通过阅读学会思考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这就是我理解的、更好的教育。” 如果说荣路明从头开始,以阅读为切入点,深度介入女儿的成长,是家长在现有教育理念和体系之外,所作的创新努力的话,他的老师、上海市高级教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教研室主任樊阳,已经在体系内部做了26年。 当年樊阳在西安的初中当语文教师时,利用业余时间开设“樊阳公益人文讲坛”,荣路明是第一批学生。这种通过大量阅读历史和文学典籍,结合课堂的深入讨论和思辨,并且走出户外,在名胜古迹的现实情境中去切实感受的语文学习形式,被樊阳坚持到现在。 “提高成绩和分数一点儿都不难,以语文为例,考试无非是测试学生对信息的获得、理解、分析、综合和表达能力,阅读完全包含这些内容,从这个角度切入,不断积累,有了这个基础,只在考试前在技术层面稍加点拨,学生的分数就可以提升起来。”樊阳说。 对于考试,樊阳是有发言权的,他曾经在学校里带过8年初三,这8届初三的班级语文成绩,都在上海市名列前茅。2011年,他的班上有两名学生语文得到143分,满分150分。“这些学生中,成绩优秀的往往都是初三时坚持参加我的人文公益讲坛的。” 在樊阳看来,现有的教育体系过于关注分数和成绩,是将过程当作目标来追求,只拿出占其中一小部分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却赋予它们学习的全部内涵,并且围绕它们做出一整套教学与考核体系并将之权威化,是本末倒置的表现。 “我们是时候该反思,现有的教育理念和体系,是否是唯一的选择?”樊阳说,如今作为教育主要场所的学校,是工业革命之后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较高效和快速地培养专门人才而发展起来的,但在当下以创新为真正增长动力的信息社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对教育新的要求。 我能不能主导孩子的教育? 李江城的大女儿李子真今年12岁,2017年9月,她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大门,这所私立学校并不容易进,10︰1的录取比例,子真为此准备了几个月的时间。 女儿的班主任赵春颜老师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从未“上过学”的孩子,直接进入她带的初一班级中。“子真还不错,活泼开朗、有自信,还竞选上了第一任班长。”赵春颜说。听了老师的描述,李江城算是松了口气,也很开心。 为了上学,子真用小半年的时间,蓄起齐耳的短发,从小到大,这个女孩一直留着只有几毫米头发的“光头”,这个发型,一直是李江城自己在家亲自理的。这也不是他在女儿身上做的,最“不靠谱”的事情。 李江城一家在北京没买学区房,但他没那么焦虑,在对女儿们的教育上,他的决定总是有“主语”的——“我”该如何主导孩子们的教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