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300万买学区房 女儿也只是进水平还可以小学(4)_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移动版

> 国内要闻 >

北漂300万买学区房 女儿也只是进水平还可以小学(4)

  他很确定其中有两个方面是自己不想接受的:第一是小学的知识并不多,不需要在学校里翻来覆去地学六年,这对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没有多少好处,又浪费时间;第二是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要完全按照这套体系的游戏规则和评价标准来做,家长参与的空间和起的作用都太小。

  从子真到上幼儿园的年纪,李江城就尝试在家教育,通过挑选和采购社会辅导班的素质课程来实现,几年来孩子的成长让他感觉满意,小学干脆也不去读了。

  李江城为孩子制定了教育的目标:专注、善良和快乐。他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具体问题。

  首先是知识的学习,他选择了一套源于日本的“公文式教学”方法,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每周老师只各上一两次课,集中解决知识点和相关问题,孩子回家后自己反复做题练习,完成一个阶段测试合格,再开启下一阶段。在他看来,掌握了知识就是成功,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好的方法。

  其次是素质养成层面,他也用典型的理工科思维来实现:制定目标、逻辑推导、实践验证、修正迭代。李江城的妻子是主要执行人,她一直寻找和尝试相关的素质课程来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不断尝试下来,击剑和“视唱练耳”的音乐学习,对女儿来说是最有效的。

  “比如专注力的培养,我们觉得击剑是个好办法,你必须要非常聚精会神,才能刺中对方,一走神就被对方攻击了,扎在身上也挺疼的。”李江城笑着说。“还有‘视唱练耳’,这其实是很专业的音乐教育方法,孩子必须要非常认真,才能听清楚每一个细微的音节,不断练习。”

  至于善良和快乐,李江城用了比较“笨”的办法,从她们出生之时,家里就没有电视、网络、智能手机,他在房间里放满了各个阶段适合阅读的书籍,孩子们无聊时可以随时拿起来看。“经常去旅行和爬山,孩子可以接触大自然,这肯定会让她们更快乐吧。”李江城说。但子真给出和爸爸并不一样的答案:“我觉得能做成一件事,会让我更快乐。”

北京的李江城尝试自己在家教育孩子,他的大女儿(右)去年入校读初中,小女儿(左)仍然选择在家上学。摄影/李阳

  北京的李江城尝试自己在家教育孩子,他的大女儿(右)去年入校读初中,小女儿(左)仍然选择在家上学。摄影/李阳

  六年的不断修正和尝试,让李江城付出了更多的成本,他估计每年在孩子教育上的花费总要超过10万元。相对于这些“投入”,女儿在家上学这六年里,他认为最大的“产出”是做对了两件事——取舍和坚持:

  “孩子理个光头,邻居的目光都不一样,更何况每天不上学了,但坚持下来的好处是,女儿会变得很自信,根本不在乎别人的异样目光;至于社交方面,女儿在外面也可以交到朋友,可能会有影响,但和在学校里差别并不大。”李江城说,但我们这样可以有时间去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收获不是更大吗?

  当然,孩子在家学习也有很多问题,比如,没有自制力、消极配合等等,有时候这种状态能持续一年多,但教育这种事也急不得,只要最终能学会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素质,这些付出也就没有白费。

  江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佳佳,近年来对李江城选择的“在家上学”这种新的教育形态进行过调查,截至2017年2月,国内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的学生数约为6000人,从2013年到2017年,该群体规模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

  “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群体更大,规模约为5万人,近10倍于具体实践的人群。”王佳佳说。她的调查显示,“在家上学”家庭年收入区段涵盖于5万-50万元人民币,大多属于中产阶层,家长接受过大专以上学历高等教育的超过八成。

  王佳佳说,根据调查和访谈的情况看,成本支出的负担或相关政策的限制,并非实施“在家上学”的主要困难,而是家长本身对这种形态和方法认知程度低,缺乏成功的案例和专业辅导,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少。

  “这种新形态的出现,有它的客观必然性,当下家长和孩子对教育的需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和目前主流权威的校园模式之间有基本的矛盾,因此大家开始寻找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王佳佳说。

  这种尝试一开始就遭遇法规和政策管理上的尴尬,尽管《义务教育法》给了“在家上学”之类的教育创新开启了一条缝隙:“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但教育管理部门对它却没那么宽容,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仍明确规定:“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

  不管政策如何禁锢,总有人在用脚投票,在越来越窄化教育体系和思维中,寻求突破的可能性,这是中产阶层通过“强教育选择权”,来满足自己新教育需求的另一个明确的形态和“自救方向”。

  新的形态不仅要求现有教育体系发生松动甚至变化,也会刺激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供给。面对正在变化的教育需求,政府应该更多研究,客观区分“在家上学”和“辍学”,分别提供新的政策指引和评价体系。

  根据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NCES)公布的数字,截至2012年,5岁-17岁年龄段选择在家上学的学生数量为180万人,占此年龄段学生的3.4%,与1999年相比,这个比例翻了一番。在家上学,是美国与公办、私立和教会学校并立四种主要教育形式之一。“美国各州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测试这些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以此来保证他们应该享有的受教育权利。”王佳佳说,我们目前的社会认知、政策管理和标准制定层面,都没有完全分清“在家上学”和“不上学”的区别。

  据翟静丽介绍,美国“在家上学”的规模化趋势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也是当时社会热议的话题,但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民间需求的趋势无法逆转,各州政府才陆续将其合法化。

责任编辑:张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