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子女回家的随迁老人 原标题:在京“随迁老人”调查:家庭里的失意者社区中的“隐形人” 记者/张帆实习记者/张锐 编辑/刘汨宋建华 沈薇来北京八年了。前六年是为了女儿的婚姻大事,后两年,是因为小外孙的降生,她成了“带娃老人”。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6—2017)》指出,随迁老人,是指因照顾晚辈生活或养老等需求,随在京落户的子女生活两个月以上的老年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沈薇的故事,是这1800万随迁老人的缩影,他们承受着带娃的艰辛,经历着与迁入地的隔阂,有人希望能“减刑几年”早日还乡,有人割舍不掉对儿孙的骨肉亲情,有人积极地融入新的圈子,也有人逐渐变成了社区的“隐形人”。 这座偌大的北京城有数十万个沈薇,徘徊在去与留之间。 进京带娃 沈薇来北京8年了,最开始是为了女儿的婚事。大学毕业以后,女儿留在北京工作、拿到了户口,但到了29岁也没找对象。 2010年,才下火车,沈薇就去了中山公园的相亲角。此后几年,她总会出现在这里,她随身带着写有女儿信息的纸条,碰上合适的,就聊上几句。沈薇通常在相亲角待到下午四五点,赶在晚高峰前搭车回家。 沈薇开始了“候鸟”式的生活,两个月在东北老家、两个月来北京,主要就是帮女儿找对象。期间,还经历了几次并不成功的相亲经历。 终于,在2016年,女儿结婚了,沈薇心里踏实了。但生活的步调几乎没给她喘歇的机会,半年后,小外孙降生了。为了帮忙照顾孩子,沈薇和老伴儿两个人,彻底在北京安顿了下来。 和沈薇一样,张大国也是因为孙辈的出现,留在了北京。今年初,因为儿子生了二胎,他被“急召”进京带娃。这个65岁的河南许昌农民,带着老伴儿离开了老家200多平的二层小楼,搬进了北京昌平的一个小区里。 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张大国逐渐习惯了从田间地头到童车尿布的过渡,如今,他已经能有模有样的抱起小孙子,侍弄他的穿戴和卫生。 赶上周末,张大国的小区里来来往往、全是推着婴儿车的老人,和张大国一样,他们大多不是北京本地人,山东、湖南、河北……南腔北调聚在了一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传统文化中的“父母在,不远游”,如今已经在现实中翻转。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城市“老漂族”的不断壮大,归为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 ?社区里捡拾垃圾的老人 同一屋檐下的三代人 2018年7月的一个上午,沈薇1岁半的外孙子已经会走路了,不过张口能叫出的亲人还只是“妈妈”。 沈薇的身体不大好,女儿女婿上班时,老伴承担了家里主要“带娃”的工作。整个上午,他都不得空闲,抱着孩子把尿、带着玩玩具,还要插空教些基础的知识:“爱迪生发明了什么?谁发明了电灯?”。 中午,孩子睡着了,沈薇的老伴也终于可以歇会儿了,他躺在垫子上睡着了。铺地垫子的屋子,是专门为孩子开辟出来的,隔了不到5米是女儿女婿的卧室,中间夹着的这狭小的空间,就是沈薇和老伴的卧室。 根据《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6~2017)》上的统计,随迁老人来京原因主要是“照顾子女及孙辈”,占总样本量的83%。从调查对象的居住情况来看,选择“与子女、孙辈同住”以及“与配偶、子女及孙辈同住”的老人分别占据39%和43%。 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三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因为观念和习惯不同产生的矛盾,在每个细枝末节处闪现。 在沈薇外孙的房间里,放着小小的篮球架、各式各样的玩具车,还有一套200多元的英文名著。在沈薇的强烈要求下,女儿女婿才又买回来一本《三字经》,而沈薇和老伴也会给小外孙子讲孔融让梨和司马光砸缸这类的故事,“这个是代沟”,两位老人想让孩子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 相比之下,张大国则根本不会参与孙辈的教育,“俺是农村人。没上几年学,小孩教育一概不懂,俺只管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