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酷网新闻

偶酷网新闻

当前位置: > 新闻快讯 >

在京“随迁老人”:家庭的失意者 社区的“隐形人”(3)

时间:2018-08-03 19:01来源:偶酷网整理 作者:偶酷网 点击:
同样来自农村的张大国也常有这种融不进去的感觉,在老家农村,他喜欢上邻居家串门、聊天,再喝上半斤白酒,而现在呢,都关着门,对门的都不认识。

同样来自农村的张大国也常有这种“融不进去”的感觉,在老家农村,他喜欢上邻居家串门、聊天,再喝上半斤白酒,而现在呢,“都关着门,对门的都不认识”。

一些个人的“习惯”似乎也并不适合城市。北京某小区的论坛上,曾有住户反映有人把捡来的垃圾堆在楼道里,大家一度把责任归咎在“随迁老人”身上。在沈薇住的家属院里,也有很多农村来的父母捡拾废品。有个老太太,丈夫是军级干部,自己却成天掏垃圾箱,“她说她孙子补课,一个假期补一个语文就要两万,不捡点也不够花”。

连张大国自己也动过捡废品的念头,但遭到了儿媳的反对,理由是怕有细菌,让孩子得了病。

“虽然都说首都北京好,但那对我来说一点用没有,我是在这挣钱呢还是天天住在繁华的地方?没有,在这院里,我都体会不到这里是北京,我就觉得这个院挺安静的,人少,安全。”沈薇说,她还是想东北,不仅因为那里生活水平低,更因为那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那里有她相熟的朋友、亲戚,大家可以随时走动,有时走在大街上,她就能碰到熟人。

沈薇记得,女儿还小的时候,她领着女儿从老家上北京旅游,逛颐和园、爬长城,现在女儿长大了,母女俩调了个个儿,是女儿领着她上故宫、北海、颐和园,女儿还带她去看芭蕾舞,听交响乐,“在国家大剧院,票可贵了,我说妈妈没有那细胞,不想听”,沈薇笑着说。

女儿工作忙,也不可能总陪在她的身边。一度,沈薇就趁在大院食堂里吃饭的功夫,跟在那里就餐年轻学生们聊聊家常,或是靠女儿借来的杂志打发时间,“有时候她领我上图书馆,一坐能坐半天”。

?通知老人参加社区活动的微信群

“活跃分子”与沉默者

对于外地来京打拼的年轻人说,时间可以是靠孩子的身高来丈量的,也可以是靠房贷的还款期来丈量的,忙碌起来,日子可以过得飞快,这是留在家中的随迁老人所体会不到的。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6—2017)》里也指出,随迁老人跟随子女来到新的生活环境,出于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亲朋旧友远离等原因,对迁入地生活产生一定的隔阂。加强随迁老人的社会参与,促进他们尽快与社会生活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耆乐融长者关爱中心是一家专注于精神养老服务的公益组织。2014年,耆乐融在朝阳区莲葩园社区开展外地在京老人社区融入计划,项目持续了两年,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吸引“老漂族”们走出家门,融入在地社区生活,同时协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和解压。

负责人卞学忠说,关注到随迁老人这一群体,源于自己的父母和邻居也是随迁老人,他们也曾有过种种难以融入的经历,“外地老人能不能真正融入社区里,第一个看他个人的性格、心态的开放度。第二点,在于社区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可以参与、发挥的机会和空间”。

外地在京老人社区融入计划开展时,邵平是莲葩园社区的党委书记。后来,邵平调到相隔不远的绣菊园社区,在这个位于北五环外、居住着一万多人的社区,外地老人占了三分之一,“几乎都是投奔子女来的”。

在绣菊园开展社区活动时,邵平发现,传统的写书法、学英语等活动已经吸引不到更多的人了。她借鉴先前与专业组织合作的经验,请来工作人员,教老人们用瓦楞纸叠出故事情景,也教他们做口红、做肥皂。

邵平发现,活动的新颖性和专业性增强以后,他们只管把通知往微信群里一发,很多老人就会积极主动报名,“以前我们是凑人数,现在我们还得限制人数,就卡30个人”。

“有的老人,可能刚一来,就先找居委会,问问你这有什么活动啊,都什么时候开展呀,这种人你就能看出来,他在老家的时候肯定是一个活跃的分子,这种人就能很好地融入进来。有的人可能就不是,嘴闷一点,可能他也就看个孩子,或者在公园里头溜达溜达”邵平说。

有时,随迁老人们来北京的根本“职责”,也会成为阻碍他们“走出去”的门槛。

沈薇的老伴退休前是厂里的工会主席,热心肠,跟谁都能唠上两句。退休以后,他来北京陪女儿,每天下午4点都去大院里的球场打乒乓球、羽毛球,结识了一帮球友。

后来,球友们发现,老人不怎么来了。一打听,原来是家里有小生命降生了,“最主要是带孩子没时间了”。

------分隔线----------------------------
推荐内容